第19部分(第3/4 頁)
出,一石激起千浪。《方案》內容包括廢止教師終身制,聘期內不晉升則“下課”;學科“末位淘汰”,業績不佳將重組或解散;本校應屆畢業生一般不留校任教等內容,一時間,高教師資制度改革引發多方關注(北大新法其實在歐美大學乃實行多年的慣例)。批評者指稱“新法”急功近利,缺乏人文關懷;讚譽者認為競爭有利於人材脫穎而出,可以“防止學術上的近親繁殖”。
北大所有教員實際上仍然實行終身制,缺乏壓力和激勵,北大黨委書記閔維方坦言“如果我們不能在未來10年使師資隊伍水平有較大改觀,要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是不可能的。”不負責任、學術平庸的人將面臨被淘汰命運,此種競爭機制下受益的無疑是廣大學子。
在人事制度上,大學是中國計劃經濟體制的最後堡壘。
我們有理由為北大“變法”鼓與呼。要向世界一流大學逼近,不變不足以應對現狀。
希望北大變法不是雷聲大雨點小,走走過場般的虛多少實,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純真年代裡的吟唱
二十年前,山東沿海的某個小村莊。
夏日的林蔭路上,一個懵懵懂懂的女孩和哥哥邊拿著竹竿捉知了,邊在池塘邊唱著那首從海峽對岸傳過來的歌: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後,才知道該唸的書都沒有念。一寸光陰一寸金,老師說過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這些歌詞感覺唱盡了童年心事,讓年少無知的心中產生了如聽仙樂耳暫明的驚豔和頂禮膜拜。那時候被廣為傳唱的,還有從海峽對面飄來的天籟般優美的《外婆的彭湖灣》和《橄欖樹》。
後來上了市裡的重點高中。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全校師生文藝匯演,一個英俊瀟灑的男生彈著木吉它輕輕地吟唱:你我為了理想/歷盡了艱苦/我們曾經哭泣/也曾共同歡笑/但願你會記得/永遠地記著/我們曾經擁有閃亮的日子 …一下子好象屏住了呼吸忘記了今昔何昔,人暈暈的,跟年少時聽《童年》的感覺一樣。晚會後千方百計打探,知道了那首歌叫《閃亮的日子》,寫歌的人叫羅大佑。公平地講,那時候羅大佑在學校裡不如齊秦熱,知名度也不及齊秦高。
當時我們班有個矮個子男生看上了隔壁班一個漂亮女孩,經常在她的窗外唱齊秦的《大約在冬季》、《外面的世界》、《花祭》什麼的。青春期的荷爾蒙載著不被接納的憂傷、高考的窒息壓迫、年少狂妄、脆弱的痴情與浪漫…在自習後的夜晚,他的歌聲分外動聽,我總會在黑夜的宿舍外默默地佇立欣賞。
考上煙師後的迎新晚會上,羅大佑又一次讓我感悟了行吟思想者的力量: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或###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的白雲天—
時至今日,亦很難說清一遍遍聽大佑的感受。
《光陰的故事》不就是自己的成長寫照嗎?畢業時日記本里那個男孩的像片、給他的信和聖誕卡到現在還儲存著,可是畢業以後相隔兩地卻再也沒見過面。“過去的誓言就象那課本里繽紛的書籤,刻劃著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
《戀曲1990》有著永恆的美麗,每次夕陽西下時哼唱都會感動莫名。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青春的夢仍在,卻已物是人非。那個曾經攜手相約到白首的人已經離開家鄉,去追求著自己的夢。或###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你真的會回來嗎,你是否和我一樣曾經“難捨那藍藍的白雲天”?
《鹿港小鎮》讓我想起了生於斯長於斯的靠山的小村莊,想起夏日林蔭路上的蟬鳴和山谷中盛開的杜鵑。北京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北京不是想象中的黃金天堂,這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走在西單的街頭,品味著這幾句話,彷彿自己就是那位在燈紅酒綠中迷失的小鎮子民。
羅大佑的音樂作品包容性非常之大,既有極具社會批判意識的《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未來的主人翁》,也有《青春舞曲》、《戀曲1990》和《童年》、《是否》、《酒幹倘賣無》、《一樣的月亮》、《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東方之珠》這樣的流行曲。人們喜歡羅大佑,不僅因為出色的旋律,更因為他那獨樹一幟結構嚴謹曲折多變的長句折射出的人文關懷和對家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