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州一帶,常常往來於宜興等地,此篇想是晚年的作品。
上片寫景為主,開首兩句寫山川秀麗。據地方誌所載,陽羨境內有芙蓉山,罨畫溪。罨畫,原指彩畫,以此名溪,想是此處風景美麗如畫。這裡不言“芙蓉山高,罨畫溪明,”而顛倒為“山秀芙蓉,溪明罨畫。”這就使得“芙蓉”、“罨畫”均一語雙關。它們既是地名,又是形容詞修飾語,寫山川如芙蓉如彩畫般的美麗可人。“真遊”一句寫溶洞之美。“真遊洞”即仙遊洞之意;真,即仙。陽羨有張公洞,相傳漢代天師張道陵曾修行於此。洞中鬼斧神工,天造地設,美麗非凡。面對青山,碧水,滄波……,於是有感而發,轉而寫人。“臨風”二句用周處之典。周處,陽羨人,少孤,橫行鄉里,鄉人把他和南山虎、長橋蛟合稱三害。有人勸周處殺虎斬蛟,實際上是希望三害只剩下一種。周處上山殺虎,入水斬蛟,回來後知道原來鄉人憎惡自己,於是翻然改過。後來在文學作品中常以斬蛟比喻勇敢行為。唐劉禹錫《壯士行》詩有句雲:“明日長橋上,傾城看斬蛟。”賀鑄“臨風”二句既有對周處的讚美,又有自己功業未就的感慨。“慨想”二字傳匯出的感情是複雜的。
下片抒懷與“慨想”暗脈相通。組,印綬,即絲織的帶子,古代用來佩印。“解組”,即辭去官職。“投簪”,丟下固冠用的簪子,也比喻棄官。“解組”三句是說自己辭官歸隱,終日與漁人樵夫為伍,黃雞白酒,作個買田置屋的田舍翁。結處以陳登自比。據《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記載,東漢人,陳登,字元龍。許汜見陳登,陳登自己睡大床,而讓許汜睡下床。後劉備與許汜論天下英雄時,許汜說:“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劉備責難許汜沒有濟世憂民之心,只知求田問舍,為個人打算。並且說,要是我的話,我要自己睡到百尺樓上,讓你許汜睡在地上。此處賀鑄借陳登說自己已不再有年青時憂國憂民、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耳邊也不再有功名利祿之語。這結句實則是反語,是壯志難酬的激憤之語。
這首詞雖有山明水秀,雖有求田問舍,骨子裡仍是沉鬱一格。(趙木蘭)
天香·煙絡橫林
賀鑄
煙絡橫林,山沈遠照,迤邐黃昏鐘鼓。燭映簾櫳,蛩催機杼,共苦清秋風露。不眠思婦,齊應和、幾聲砧杵。驚動天涯倦宦,駸駸歲華行暮。當年酒狂自負,謂東君、以春相付。流浪徵驂北道,客檣南浦,幽恨無人晤語。賴明月、曾知舊遊處,好伴雲來,還將夢去。
賀鑄相貌奇醜(陸游:“方回狀貌奇醜,謂之賀鬼頭。”),生性耿直,為人豪俠任氣,不媚權貴,因此,在那個趨炎附勢的時代,他不被重用是理所當然的。這首《天香》詞,表現的就是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悶、傷感、無奈這內心軟弱的一面。
“煙絡橫林,山沈遠照,迤邐黃昏鐘鼓。”上片起句氣象蒼茫空闊,“絡”、“沈”、“迤邐”三詞用得各盡其妙。“煙絡橫林”,“煙”因“絡”而遊動,“絡”字極為形象、傳神。“山沈遠照”,“山”和“遠照”因“沈”而錯落。“迤邐黃昏鐘鼓”,“鐘鼓”聲因“迤邐”而斷斷續續卻又悠長不絕。詩人面對這空落落的天與地,頓感清冷孤寂。收回遠望的目光,眼前的近景又是什麼呢?“燭映簾櫳,蛩催機杼”,只有明滅的燭火、叫個不停的秋蟲和趕織征衣的思婦“共苦清秋風露”。而與此同時,形單影隻的詞人也已融入了“共苦”之中,與他們一起,共同感受著悲秋悽風寒露之苦。耳邊迴響著的砧杵聲,是思婦搗衣的聲音。她們要趕在天寒地凍之前,將冬衣送到遠征的丈夫手中。這一下一下彼此應和、飽含幽怨和愁思的砧杵聲,使浪跡天涯、疲憊不堪的宦遊人悚然心驚,發現那無情歲月的腳步匆匆,一年又將到頭了。盛唐時代的“外放”官員尚且難免“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杜審言詩)之感,那麼在“積貧積弱”的趙宋,賀鑄這位“天涯倦宦”,當“黃昏鐘鼓”、寒蛩唧唧、思婦砧杵之聲於“清秋風露”中錯落應和、斷續傳來之際,他的心緒,又當如何呢?
詞的上片寫的是眼前景,以一個“驚”字喚起下文。下片筆鋒一宕,先寫當年意氣。詞人曾在另一首《六州歌頭》詞中描寫過自己年少氣盛時的那一段生活:“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髮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這正是這首詞下片所寫的“當年酒狂自負”的情景。“謂東君,以春相付。”東君,司春之神。春,這裡指錦繡前程。想當年自己意氣風發,以為繁華似錦的前程在握,誰知仕途坎坷!“流浪徵驂北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