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1/4 頁)
對不可逾。三國時東吳孫皓,僅憑天險禦敵,終於招致“一片降幡出石頭”。所以李綱強調天險難逾,還必須加上“人謀克壯”,天險可憑,而又不可僅憑天險,重在人謀。有天險可憑,又加上人的深謀遠略,北方索虜,豈敢吞噬我們的土地?索虜是南北朝時南方人對北方敵人的蔑稱。這裡既是指前秦,也是指金兵。這段描寫兼論述為下文寫晉師以少勝多提供了依據。下文很自然地轉入到對淝水之戰的記述。
苻堅率百萬之眾“倏忽長驅吾地”。倏忽,言其神速;長驅,言其勢猛。這句極言秦兵強大,乃為後面秦兵失敗作反襯。欲抑先揚,以突出晉軍勝利其意義重大。
當苻堅南侵,大敵當前之時,謝安作為東晉宰相,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決定大政方針:堅決抵抗,決不妥協;二是運籌帷幄,用人得當。他以謝石為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統率全軍。以謝玄為前鋒都督。還有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龍驤將軍胡彬等,協同作戰。謝安深信他們的謀略將才,放手讓他們發揮主動作用,自己不插手,不直接干預軍事,指揮若定,鎮靜自如。《通鑑》載:“謝安得驛書,知秦軍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可見他胸有成竹,料事如神。故詞中稱讚:“破強敵,在謝公處畫,從容頤指。”“頤指”,即指揮如意。
晉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確為歷史奇蹟,故換頭以“奇偉”領起,對這次戰爭的勝利作了生動的鋪敘。謝玄等以“八千戈甲,結陣當蛇豕。”戈甲,代指軍隊;蛇豕,封豕長蛇之簡稱。《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大)豕長蛇,以薦食上國。”封豕長蛇,比喻強大的貪暴殘害者。此借指苻堅。“鞭弭周旋,旌旗麾動”,弭,弓之末梢,用骨質製成,用以助駕車者解開轡結。謝玄、謝琰、桓伊等指揮數千之眾,直渡淝水,擊退北軍,使北軍望風披靡。苻堅等登上壽陽城,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軍。在敗逃路上,夜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軍追殺過來。棄甲曳兵,亡魂喪膽,驚慌失措,狼狽北逃。詞以十分快意的筆調讚揚晉軍出奇制勝、力挫強敵,保住了東晉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虜”吞噬。其功業之偉大,雖“周雅”所歌頌的周宣王中興也不得專美於前了。《詩·小雅》中的《六月》、《采芑》等詩記述周宣王任周尹吉甫、方叔等率軍北伐�狁,南懲荊蠻,使西周得以中興。淝水之捷,其功不亞於此。
全詞從長江天險寫起,指出既憑天險,又重人謀,何懼“索虜”!接著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戰晉勝秦敗的過程及其值得借鑑的歷史意義:強大的敵人並不可怕,是可以被打敗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於鬥爭,人謀克壯。詞還突出了東晉宰相謝安“從容頤指”的作用。曾擔任高宗宰相的李綱多麼希望自己能起類似謝安那樣的作用,可惜他沒會機會。他寫這首詞,意在諷諭高宗以古為鑑,須知少可以勝多,弱可以勝強,強敵不足畏,全在“人謀克壯”。應痛下決心,北伐中原,收復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顯的。(王儼思)
六麼令·長江千里
次韻和賀方回金陵懷古,鄱陽席上作
李綱
長江千里,煙淡水雲闊。歌沉玉樹,古寺空有疏鍾發。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盡,幾見銀蟾自圓缺。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高樓誰設,倚欄凝望,獨立漁翁滿江雪。
要理解李綱這首詞中的思想感情,先要對他的政治立場和生活經歷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李綱的一生是堅決主張抗金的,是著名的抗戰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在宣和七年,金兵進犯,宋徽宗驚慌失措,急於逃避時,李綱曾刺臂血上書,力主抗戰。宋欽宗以李綱為兵部侍郎,後為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圍汴京,李綱以尚書右丞任親征行營使,“登城督戰,殺數千人,乃退”。(《大金國志》)主和派李邦彥等罷李綱以謝金人。南宋高宗即位,一度起用李綱為相,李綱積極備戰,敵不敢犯。後因高宗聽信投降派讒言,李綱在位僅七十五天,又被罷免貶斥。到紹興二年(1132),才被任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徙洪州。晚年雖被起用,乃系外任,已無權過問朝政。
由李綱的一生經歷,可見他隨著朝廷和戰兩種勢力的激烈衝突,在他的宦海生涯中掀起了狂濤巨浪,他也在這起伏不定的浪濤中浮沉。一腔忠貞憤懣的愛國熱情就傾注於詞中了。
這首《六麼令》大概是在南渡初期,李綱遭到貶謫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