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2/4 頁)
酒賞菊,何需“頻開”。用“頻開”二字,形象地寫出了飲到醉眼朦朧之際,只能用自己殘存的一點意志力去掙扎著“頻開醉眼”。這一句,不僅寫了醉酒,而且寫了醉態。
最後三句,進一步敘寫友人回家後的孤寂之情,從背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詞人與友人深厚的情誼。沈蔚家中小齋名夢蝶(當出“莊生夢蝶”典),齋前植橘樹。“橘奴無恙,蝶子相迎”。“橘奴”即齋前橘樹。三國時丹陽太守李衡於武陵汜洲上種橘千株,稱“千頭木奴”,謂種橘如蓄奴,後因稱橘為橘奴。“蝶子”即指小齋夢蝶。這兩句是說室外(種橘之庭院)無人,“寒窗日短”是說室內(小齋內)無人。詞人設想友人回家以後,橘樹當無恙,卻只有空寂的書齋(小齋“夢蝶”)相迎,暗寫無人迎接。友人因同自己分別,只能獨對寒窗,打發著一天短似一天的日子。其實,沈蔚回家以後,是不是獨自一人,是不是“為黃花、頻開醉眼”,這都無關緊要。作者這樣設定,只是要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
這首詞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詩(詞),其特點有二:一、一般寫送別,多寫送別時依依不捨之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送友人》等都是。柳永的《雨鈴》,上片寫送別情景,依依不捨,下片寫別後思念之情。這首詞則一開頭就從別後寫起。二、一般寫別後思念之情,多寫自己一方的情景,寫自己對對方的懷念之深。上述柳永《雨士霖鈴》下半闋即是如此。這首詞從第三句始,偏放下自己這一面,只寫友人一方。設想友人別後歸家沿途的美景,設想友人回家後思念自己的心情,而自己與友人情誼之厚,自然寓內。作者的設想描寫愈是細膩真切,就愈表現出自己對友人的關懷之切,思念之深。這種寫法在古典送別詩詞中是不多見的。杜甫詩《月夜》與這首詞的寫法依稀相似,不過那是寫憶內,這是寫懷友,卻又不同。(徐詠春)
驀山溪·東堂先曉
毛滂
東堂先曉,簾掛扶桑暖。畫舫寄江湖,倚小樓,心隨望遠。水邊竹畔,石瘦蘚花寒。香陰遮,潛玉夢,鶴下漁磯晚。
藏花小塢,蝶徑深深見。彩筆賦陽春,看藻思、飄飄雲半。煙拖山翠,和月冷西窗。玻璃盞,葡萄酒,旋落荼�片。
此首是詞人於元符初任武康(今屬浙江)縣令時所作。詞中描繪了東堂的景緻與隱逸之趣。“東堂”本是武康縣衙的“盡心堂”,詞人改名寫“東堂”。此堂是治平(宋英宗年號)年間,越人王震所建。當毛滂到任時,此處屋宇頹敗,鼠走戶內,蛛網粘塵。衙內花園有屋二十餘間,亦傾頹於艾蒿中,鴟嘯其上,狐吟其下。毛滂命人磨鐮揮斧,夷草修葺,面目一新,欣喜之餘,遂寫此詞以志。
“東堂先曉,簾掛扶桑暖”,是先從正堂寫起,東堂位置高而廣大,突兀在蓊鬱的萬樹叢中,明亮而且溫暖。“扶桑”代指太陽。東堂修葺前後的巨大變化,在明且暖的描寫之中,一種欣喜之情託筆而出。從“畫舫寄江湖”句一直到終了,均是描寫縣衙後花園的。原來後花園,亦是艾蒿叢生,鴟鴞飛鳴,狐兔逃竄。他在夷荒草、伐惡木之後,用舊磚木翻建了小亭二座,小庵、小齋、小樓各一,並命名,從而創造了一個有綠山、清泉、修竹、香花的幽美環境。“畫舫寄江湖”一句,以“畫舫”小齋之名,巧寫成乘畫船盪漾江湖,以寄託嘯傲山水的志趣。“倚小樓、心隨望遠”,又以樓名“生遠”,而創造了一個倚靠小樓,眺望遠方,心隨雙目而遠去的心曠神怡的境界。“水邊竹畔”五句,進一步描繪東堂後花園美景:北池邊,鳳竹嘯吟,山石嶙峋,蘚苔茵茵,花木蔥蘢,濃陰篩影,這幽美的山水之間,有小亭名“寒香”,有小庵名“潛玉”,還有壘石而成的岩石,名“漁磯”。“蘚花寒,香陰遮”的景物描寫,暗含著小亭“寒香”之名。“鶴下漁磯晚”一句,將壘石的“漁磯”與編竹為“鶴巢”兩事聯綴一起,描繪出一幅仙鶴翔空,夕陽時棲息於漁磯巖的優美畫面,加濃了詩情畫意。
下片,繼續敘寫修葺後的後園美景。“藏花小塢,蝶徑深深見”,詞人將種花之處命名“花塢”,將園中小徑命名為“蝶徑”,這名稱已是一種美境,何況再加上充滿感情色彩的“藏”、“小”、“深深見”呢!“彩筆賦陽春”四句,寫他在後花園的“陽春亭”內吟詩作賦,及觀山賞月之悠然。詞前小序雲:“獨陽春西窗得山最多”,可見陽春亭是一個幽美清靜的所在。詞人在此白天面對煙雲繚繞的青翠山峰,文思泉湧,如飄然飛下的半雲;夜間賞月於西窗下,雖寒氣襲衣,但心曠神怡。最後以“玻璃盞,葡萄酒,旋落荼�片”作結。寫詞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