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地實施的。但所謂“十年教訓”即進行軍隊訓練,卻不可能在敵人的監視下進行,因此勾踐練兵要尋找一個隱蔽之處也在情理之中。
而從地理位置上看,春秋時代的龍游叫姑蔑,到了西漢又更名為太末,根據《說文解字》辨識,“蔑”、“末”即為邊境的意思,這說明姑蔑很可能是與越國相鄰的邊境地帶,屬於地廣人稀的地方,倒是可以遮人耳目。但是在公元前500年那個戰亂頻繁的年代裡,面對強大的吳國,小小的姑蔑國國王又怎麼會冒著這麼大的危險,幫助亡國的鄰國國君訓練士兵呢?
楊鴻勳:周代的時候,龍游地區屬於一個叫姑蔑國的小國管轄。這些石室,緊接著姑蔑國的國境線,和越國很近,有江通到這兒,從越國的都城到這兒有半小時的路程,坐船的話。
那麼,姑蔑和越國的關係怎麼樣呢?是否同意越國的軍隊在我們國家訓練呢?後來正史上有記載了,越國打吳國的時候,姑蔑的軍隊參加了,可以說是越、姑聯軍打的吳國。幾次戰役都有姑蔑國的軍隊參加,一起打吳國。
其實咱們細琢磨確實也是這個道理,你說姑蔑是一個小國,一個子爵國,可能國力相對來說弱一些,但是它居然敢在那種條件下不怕得罪吳國,而悄悄地幫越國進行這麼一個隱秘的事件的話,那隻能證明它跟越國關係非常之好。一定是夠朋友,夠哥兒們的,甚至還是生死都綁在一起的鐵哥兒們。
歷史記載中,與越人聯盟,不僅符合姑蔑的利益,而且,在歷史上,姑蔑還與吳國有著很深的積怨。早期,姑蔑國位於山東,是商的一個分國,後來因為周人伐商,姑蔑國人只好就被迫遷移到太湖地區。但是,那裡卻是當時吳國的領地,於是,戰爭爆發了。
楊鴻勳:當地的吳就###它,要趕走姑蔑人,發生過很激烈的衝突。後來,姑蔑人顛沛流離地南遷,住到了龍游地區。所以這段不愉快的歷史,讓它和吳國有仇。
甚至,姑蔑和吳的這個仇可能比吳跟越的仇還要深,從老根上就結下來了。你想啊,當時我們本來就是從山東地區逃過來的,流離失所,好不容易住下來,又被吳國趕走,擠到東南沿海來了,從太湖肥沃的地方硬給趕到這來了。所以他們與越國成為聯盟,也是可以理解的。
透過歷史的迷霧,發生在那個動盪年代裡的故事若隱若現。越王勾踐在與吳王的戰爭中失去了國家,他自己淪為吳王夫差的馬伕。為了復國,他把越國最美麗的女人——西施獻給了吳王。於是,夫差在歌舞昇平中放鬆了警惕。而此時,勾踐卻在鄰國姑蔑的幫助下,為進攻吳國進行著周密的準備。而這一切,真的就發生在龍游地下的這些石室當中嗎?
楊鴻勳:我的觀點就是,龍門石室,就是一個秘密的軍事基地。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不可告人的神秘工程(4)
具體做什麼用呢?譬如說人的訓練,越國的這些有志報仇的小青年長到十三四、十四五了,就被秘密告知到哪兒去,三五成群坐著船就到這兒,很近嘛,半個小時的路程就過來了。姑蔑國幫著保密。
龍游地區的石室很乾燥,因為是石頭開鑿出來的,沒有地下水,也沒有土壤的毛細現象,於是成了居住的兵營,假如300、500人,或者是100、200人,在這兒軍事訓練,一期一個月或者兩個月,訓練完回去了,連續再回來一撥,一撥又一撥,秘密做輪訓。因為在外頭不行,會被發現。
在1000平方米的大廳裡,還是比較寬敞的,有專門的武器老師,教他們武器怎麼使,就跟健身房、訓練場一樣。
另外一個需求就是武器製造作坊。有的石室被建造成一個加工廠,鑄箭頭,做箭桿,造盾牌,制長矛。說白了就是一個武器車間,這是一批。
另外,一批做好的東西得有地兒擱,其他的石室就被建設成兵器庫,或者叫武庫。
楊鴻勳教授的假說,為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增加了許多更加豐富的細節,讓人不由得為古人的智慧產生無窮無盡的讚歎。那麼,究竟他能不能找到足夠的證據來證實這個假說呢?
從遠處眺望龍游石室所在的這個小山丘,草樹茂盛,人跡罕見,根本看不到任何洞口。另外,石室洞口位置的設計以及向下的開鑿方式,似乎都能夠支援“藏兵說”這種說法。
按照這種說法,在兩千多年前,浙江龍游的這些地下石室中,曾經隱藏著一支龐大的軍隊,他們在這裡訓練軍隊,加工兵器。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越王勾踐復仇興國的宏偉大志。
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