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txt小說上傳分享
神秘的鐵牛(1)
嘉賓 張力 著名記錄片導演。1999年率領攝製組前往山西省永濟市,執導拍攝記錄片《消逝的大河橋》。
導語:代代相傳,黃河上曾有一座巨型浮橋,猶如長虹在天,巨龍戲水,車馬晝夜不絕。但是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交通樞紐,傳說中的浮橋是否真的存在?
消逝的大河橋——神秘的鐵牛
在山西省永濟市一帶的黃河上,有這樣一個傳說:這裡曾經有一座巨型浮橋,一眼望去,就像長虹在天,巨龍戲水。上面車輪滾滾、人喧馬嘶、晝夜不絕,前後沿用了上千年。橋的兩岸,更有八頭大鐵牛,令鬼神低頭,洪水肅靜。然而奇怪的是,在幾百年前這座巨型浮橋卻神秘消失了,並且沒有給後人留下任何一絲痕跡。傳說中的這座浮橋是否真的存在過,它又到底是怎樣的一座橋呢?
1999年,在原來大河橋相傳的遺址附近,出土了四頭大鐵牛,這次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張力:最開始的時候,在1999年就聽說,在這個黃河岸邊出土了四頭大鐵牛,鐵質的,體積非常龐大。當時那一代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說附近可能有一座橋,而鐵牛就是浮橋的地錨,而且是地錨群。這個事情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而且因為做節目的需要,我就想到現場去看一看。
到了現場一看,確實是四頭鐵牛,但是除了這個之外,還有其他東西,它們一起組成了一個鐵器群:七根鐵柱,四個鐵人,還有四座鐵柱墩,兩個鐵山。
當時我們就想,傳說中很宏偉的大浮橋的地錨群,原來就是這些鐵疙瘩。而且渾身鏽跡斑斑,有的鏽蝕得還比較明顯,當時就產生懷疑,這是不是當年那座大浮橋的地錨群呀?有這個疑問。
雖然對於出土的這些鐵器產生了懷疑,但是流傳已久的傳說卻給了張力提示,也與現實出土的鐵牛恰恰吻合。因為老輩人留下的傳說中,浮橋的兩岸坐落著八頭大鐵牛,如果可以證明它們就是傳說中浮橋兩岸的鐵牛,那麼由此就可以說明那座巨型浮橋曾經真的存在過,有關浮橋的種種謎團就有可能解開。為了找到更多的蛛絲馬跡,張力查閱了大量資料,並且走訪了這些鐵器出土的地方——山西省永濟市。
而永濟市的種種歷史故事和著名景觀也向世人證明著:這裡確實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
張力:在永濟地區,有著名的普救寺。大家都知道西廂記,西廂記故事就是以這個普救寺為發生地的原型;另外還有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那首詩,也是寫於永濟縣,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也坐落在永濟市。
後來我們又發現了其他和永濟深厚歷史相關的東西,比如中國古代帝王舜帝的首都就在今天的永濟附近,就是在現在的運城市夏縣;而且大禹治水的故事、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龍門附近的禹門口,傳說是當年大禹治水時用巨斧劈開的。
最重要的是,關於中華民族名稱命名的問題,也在永濟可以找到說法。永濟市有一座大山叫中條山,黃河對岸是華山,於是有一個說法,就是說中華文明的中華怎麼來的,中是中條山的中,華是華山的華,合起來叫中華。
張力在永濟市的調查雖然沒有獲得關於大河橋直接的資訊,但是種種資訊說明著這樣一個事實:永濟曾經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所以,在古代的繁盛時期,浮橋修建在這個擁有深厚歷史文化的重要城市,也是符合情理的。但是,僅僅推斷顯然不能滿足張力和眾多研究者的需求,關於鐵器的進一步探究工作必須繼續下去,這時,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前永濟市博物館館長,大河橋鐵器群的研究和發現者—樊旺林。
張力:樊旺林作為他的本身職責來講,他有義務搜尋當地的文物,並加以保護。他最開始,是從古書上得到了一些資訊,古書上就說,蒲西郭外黃河岸邊有鐵牛四,那麼這個蒲就是指蒲州城。永濟是今天這麼一個叫法,實際上它最早叫蒲坂,到了唐朝它叫蒲州。黃河之岸側有鐵牛四,把明確的數目都說出來了。而且,他還在《永濟縣誌》中找到一幅圖,圖中雖然沒有浮橋,鐵牛位置卻畫得十分清楚。那麼,在這個資訊的指引下,他就展開了對鐵牛的尋找。那是在1988年吧,距離今天10多年了,可能有人會想,古書上記載的東西,現在還能找到嗎?這個不是問題,但是因為傳說地錨是鐵質的,而且規模非常龐大,儘管這個橋沒了,但是有可能它的地錨群還在,輕易不會被洪水沖走。
但是,讓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