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獾酶鞴��幢僭旆礎�
很多有錢人都搬到咸陽來了,於是咸陽人很多,他的宮室人也多了,所以他就要擴大新皇宮,和他統一的大帝國相稱的新皇宮,叫新朝宮。新朝宮的範圍就是《阿房宮賦》寫的“覆壓三百餘里”這麼大的一片。其中一個前殿叫做阿房,前殿就相當於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
一般宮殿的命名,都是用吉祥的話。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元殿、含元殿,都包含一種國運長久的吉祥意思。但是,阿房是什麼意思呢?阿的古音是一個大疙瘩的意思,大土包,土山岡。房呢?是因為它是一個大夯土臺,築的像山一樣的大夯土臺。所以我懷疑“阿房”是一個工程代號,還沒來得及起名字,秦十幾年就亡國了。
當時在工地它得有名稱,那個大土包像山一樣的房子,就叫阿房。這是我的一個猜想,它是前殿的一個代號,單體建築的代號。因此這個新朝宮也沒起名字,就叫阿房宮,大家也就這樣叫開了,阿房宮於是就代表了這個宮殿的總體。
後人猜想,或許由於秦朝的工程保密,如此規模龐大的阿房宮竟然沒有留下太多記載。於是,在歷代建築師的眼中,這幅設計圖成為了一個永遠嚮往而不能觸及的秘密。究竟阿房宮中隱藏著怎樣的雄偉與奇妙之處,後人至今還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遐想。
楊鴻勳: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收藏了一張清朝人畫的一幅畫《阿房宮圖》。這張圖畫的是清朝的亭臺樓閣,完全是清式的。這比阿房宮差著兩千年啊。他也是憑想象畫出來的,他想象的根據恐怕就是杜牧的《阿房宮賦》,“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所以它表現得高低錯落,很多宮殿的樣子全是清朝的樣子。
後來,我根據一些經驗,繪製了一張阿房宮圖。但是,因為沒有發掘,所以只能是一個階段性的初步的設想。我們還不能叫復原圖,可以叫復原的設想或者對原狀的一個設想。它的依據就是那個時代前前後後蓋房怎麼蓋,最高階的建築怎麼蓋,以及它現在殘留的遺蹟是什麼樣子,再根據文獻描述它的原狀是什麼樣子,都放在一起經過綜合研究提出的這個設想。這個時期應該是戰國的晚期了,它所用的工人工匠全部都是戰國時期六國的工匠。
他把這些能工巧匠都集中來了,他們給各國的國王,給周天子蓋房怎麼蓋,蓋宮殿怎麼蓋,給他也要照樣子這麼蓋。頂多設計得更大,更花樣翻新罷了,但是基本式樣,基本的構思意匠是一樣的。
因為那時候的建築制式基本就那樣,臺上有建築物,有房子叫做榭。可以肯定地說,它是臺榭式的建築。至於到底是幾層,幾層臺,臺上邊的建築群怎麼佈置的,有多少座,具體位置準確在哪兒,每一座多大,因為沒有做過發掘,這些具體的情況說不出來。但是基本的印象是這樣,這是沒有疑問的。
由於殘存資料的稀缺,後代的工匠只能透過歷史記載中的隻言片語找尋戰國時期建築的種種特點,透過尋求旁證的方法,儘量復原阿房宮的舊貌。
楊鴻勳:我們有些旁證材料距離它的時期很近,只有幾十年,就是東周時期各國蓋的高臺建築。有的已經發掘了,比如在河北省平山縣,是當時戰國一個小國家的所在地,發掘出中山國國王的陵墓。他的陵墓也是臺榭式的,當時是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死,所以國王的陵墓也蓋成生前宮殿的樣子。但是具體而言,他這個國家小,財力也弱,蓋得就比較小,現在殘存的只是這麼一個土包。
老子有句話,他講哲學,拿建築打比方,他說什麼事都是從第一步開始,即“九層之臺,始於壘土”。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這就說明當時盛行高臺建築,甚至有九層之臺。
當年阿房宮前殿曾經氣勢非凡,但楚霸王的一把火和兩千多年的滄桑變遷,只給今天留下了一個殘破的大土堆。
楊鴻勳:1956年我第一次去,我到了這個土臺上面後感覺非常驚訝,僅僅是這個大土臺就給我一種震撼的力量。它是一個建築物,不是自然形成的土崗子,那就不新鮮了。這個並不算大,是人工在平地上造的,但僅僅是存留了這麼一個大土疙瘩就給我一個很大的震撼力。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只是一個土疙瘩就會讓我有這種感覺?因為我學建築嘛,所以在我眼裡它就不僅僅是一個土疙瘩,一個體積這麼大、高低錯落有致的建築物,它給人精神上的震懾力量是相當大的。像蕭何,他是西漢初漢高祖的大臣,後來當了宰相。他有一句名言,是講建築物的藝術感染力講得挺深刻,他就講天子以四海為家,他的房子因此也得“非壯麗無以重威”,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