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長,但是指揮他們的警政長官,卻不必去偵查犯罪等事,而能把這些警察領導指揮得很好。如果說這些警察有些類似“器”,而長官,就有些類似“不器”了。這種不器,有一點類似現代人所說的通才,通才者,多半通其理,不必斤斤於技藝,孔子主張有德者在位,以德化人,就是“不器”的表現。
論語卷·論修養(9)
(五)
子曰:“君子不重①則不威②,學則不固③。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④,過則勿憚⑤改。”(《學而》第一·八)
章旨
孔子說做一個君子要莊重、忠信,結交益友,知過能改。
註釋
①重莊重。
②威威儀。
③固堅實。
④無友不如己者不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友,動詞,結交朋友。
⑤憚音dàn,畏懼。
析論
本章為孔子教弟子修養的功夫:態度要莊敬、厚重,使自身有威儀,才能為學堅實。做人能忠誠信實,結交益友,相互切磋,知過必改。全章精神在於“踏實厚重”,以之修身、為學、交友、砥礪品行,則無往而不利,亦可一生受用。
“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很重要。我們的朋友,不外三等人:一種是勝過自己的,一種是和自己相若的,一種是不如自己的。如果照這句話字面的意義來說:張三勝過了你,你想和他做朋友,而在張三說來,你不如他,他豈不是不願和你做朋友?所以這句話要好好體驗。春秋時,齊國的鮑叔牙和管仲相友善,後人稱為“管鮑之交”。論地位,鮑家是齊國的世家,門第很高,管不如鮑;論才具,管大才,鮑不如管。二人曾合夥經商,按當時情形,這營業是鮑出資、管出力,但分紅利時,管卻多拿了,但鮑很諒解,認為管仲家貧,應該多拿些。管、鮑二人,一個是才具較高,一個是德行較好,各有勝己之處,可供對方學習,交情才能建立,所以交友要學習對方的長處、優點,這樣才能“以友輔仁”。
(六)
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則史④;文質彬彬⑤,然後君子。”(《雍也》第六·一六)
章旨
孔子教人本質和文采要配合得當,才能成為彬彬君子。
註釋
①質本質,指內在。
②文文采,指外表。
③野鄙陋粗俗。
④史本為官府中掌文書的人。此指像史官之見聞寬廣,外表文雅,雖不致鄙陋粗俗,但本質未必樸實。此處作形容詞用,與“野”意義相反。
⑤彬彬此指文質兼備。
析論
一個人的內在和外表都很重要。內在等於本章講的“質”,指學問、道德等而言;外表等於本章講的“文”,指口才、儀態等而言。假如一個人學問很好,卻拙於言詞,不會表達;或者說品德很好,卻儀容不整,不夠雅觀,給人呆板、粗野的印象,這就是“質勝文”。反過來說,假如一個人的言詞非常流利,卻沒有內容;或者說相貌堂堂,威儀過人,卻品德低下,給人浮誇、虛假的印象,這就是“文勝質”。“質勝文”或“文勝質”,都有所缺憾,因此,內在與外表,樸實與文采要配合得當,才能成為表裡一致、彬彬溫雅的君子。
一個人的內在與外表,猶如一件器物的材質與外貌,材質好、外貌不好看,或者外貌好看、材質不好,人們不一定會很喜歡它,必須要二者兼美,才會得到人的喜愛,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內在外表雙美具備,才能稱為彬彬可觀的君子。要特別注意的是,外表是指表現在外的語言能力、舉止行為等,不是指天生外表的美醜。
一個人的內在與外表,又如一篇文章的內容與形式,內容指文章所表達的思想觀念,而形式指文筆或書法,也必須二者兼美,才是好文章,要想成為一個彬彬君子,又何嘗不是如此!
(七)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①,無適②也,無莫③也,義之與比④。”(《里仁》第四·一〇)
章旨
孔子言君子不固執成見,以義為取捨標準。
註釋
①君子之於天下也君子對於天下。之,無義,介詞。於,對於,動詞。
論語卷·論修養(10)
②適音dí,專主,即“絕對如此”。
③莫不肯,即“絕不如此”。
④義之與比謂依從義理。原文字當作“與義比”,意為“和義相依從”,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