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把兄弟之間的矛盾外化為妯娌之間的矛盾。也正因如此,所以很多人也懷疑大毛家之所以辱罵二毛家在分家的時候佔了自己的便宜,主要是大毛對自己弟弟二毛在分家過程中言行的不滿和報復。
農村的特有生產生活居住方式,讓兄弟之間的接觸比較多,聯絡自然而然多了起來。比如共同的父母,農業生產上的合作,生活上的扶持等。這些都是非常模糊、沒有明晰界限的,一旦處理不當,就會日積月累而間隙愈大。也正因為如此,在鄉村社會中,兄弟之間的合作和互助相比較起來並不是如想象中的那麼多和頻繁。比如在鄉村,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會在不特定的時期面臨突如其來的經濟壓力,建房、疾病、購買比較貴重的生產用具或是兒女考上大學並因此需要支付一筆高昂的學費,如果家庭積蓄不足以應對,就需要向親友鄰人籌借。但是我們發現在鄉村借貸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借貸行為都是發生在自己和自己的姐妹和妻子的兄弟姐妹及他們的子輩之間(即兒子的姑親、舅親、姨親和表親),自己的兄弟則考慮得比較少,原因可能是兄弟之間有著更多的直接利益摩擦或衝突(比如對父母財產的潛在所有權、父母贍養義務的分配等),關係不十分融洽的情況居多。
此外,如果家庭在當地的社會地位比較高,此時,兄弟之間的行為也受到家庭社會地位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於兄弟之間會因為顧及家庭的“臉面”而不太過於計較,或者因為在社會壓力之下,相互之間也不會過分爭執,或者有了爭執,也會主動控制事態,不讓它擴大化。就像上面的故事所敘述的一樣,二毛顧及到了自己父母在鄉村中的臉面問題,不肯與哥哥撕破臉皮,放棄了去派出所報案的想法。
三、故事的文化人類學解讀
家庭關係通常承載著家庭的倫理價值觀,由此,一定程度上透過對傳統和現代鄉村家庭關係的考察和對比,就可以透視鄉村家庭倫理的變遷軌跡。
傳統的中國社會曾經建立起了一整套支配婚姻家庭生活的倫理規範,例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和鄰睦等等。但是,當市場經濟的大潮開始盪滌整個社會後,面對社會分層的重組、組織結構的瓦解、親緣地緣等社會關係的鬆動,傳統的婚姻家庭倫理觀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比如,兒子們可以用各種藉口對自己的不孝行為進行辯解,家庭內部出現了代際間非對稱性的權利與義務觀念:老年人對子女的義務依然存在,他們需要負責為兒子蓋新房、娶媳婦,而父母盡了自己的義務,卻沒有約束兒女盡孝以及聽從長輩意見的能力。在兒子們相互之間的比較中,父母任何偏向性行為都會被其他兒子及其媳婦指責為偏心,更有甚者還會編造“莫須有”的罪名套到父母身上,使之成為自己可以不謹守孝道的理由。
總之,當代中國鄉村社會的家庭關係倫理在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等多重矛盾的作用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城市社會中的關於家庭關係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模式衝擊了走出村莊的年輕人。一方面村民生活空間和活動範圍的擴大使原來的家庭生活倫理發生了變異,另一方面留在村裡的人又根據這些現象來建構起了對外面世界的想象,電視等大眾傳媒所傳播的情感生活方式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想象,於是,這種想象在農民那裡就逐漸成了一種真實,並且造成對原來的鄉村社會傳統家庭關係倫理極大的懷疑與衝擊。由此,作為這一變革之產物和指導鄉村社會家庭關係的倫理觀,也面臨著在重重矛盾中重建的艱鉅任務。
中止與延續——死亡的社會文化意義(1)
一、故事
村裡有位老人去世了,享年七十五歲,在L村裡算是高齡。
老人自從開始發病,就一直處於昏迷狀態。在醫院裡持續昏迷了三天之後,人們知道除非出現醫學奇蹟,否則老人是不會再醒來了。這時候,要不要繼續堅持治療下去成為橫亙在老人子女們面前的一道難題:一方面是高額的醫療費用,另一方面是難以割捨的親情。
老人的家族成員經過協商,最終選擇了放棄,這在農村太平常,也似乎很正常。生老病死既是一種現象,也是一種規律。只是遺憾的是老人沒有等到外出打工的三女婿的歸來,三女婿某種意義上是以兒子對待的。由於老人沒有兒子,在當地沒有兒子可以招女婿上門,而且所生小孩隨母姓。但是,由於老人三女兒家的幾個孩子都隨三女婿的姓,在當地人眼裡,三女婿並非通常意義上的“養老婿”。
老人從醫院裡回來了。這時候老人家的院子裡已經湧滿了聽到訊息之後自發趕來的男女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