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問題(第1/2 頁)
“運10啊!”
楚雲飛聽到不由的感嘆。
這個專案他當然知道。
當初還想著參與進去,好幫助中國航空事業得到提高,在未來的國際航空產業中有一席之地呢。
但是後來隨著慢慢的瞭解,楚雲飛就沒有主動過問這件事了。
為啥?
還有為啥!
後面牽扯的東西太多太複雜。
政治上的、經濟上的、還有國際上的。
一團亂。
就如同運10專案一開始上馬就是……
反正就是客觀條件沒有考慮清楚,就主觀拍板決定的。
運-10的研製過程中,又犯了大忌。
政出多門,領導多頭,決策多變。指標也是一再改動。
一開始定設計製造一架全天候運輸飛機,在轟-6基礎上改,不是重新設計。載客100人左右,航程5000公里;高度1萬米,速度每小時1000公里;
後來覺得搞都搞了,那就最好能搞出一架商業飛機。
指標又提高到實用航程不能少於7000公里,巡航速度要在每小時900公里以上,升限要達到12萬米以上,起飛滑跑距離不得大於1300米。
指標變動也就算了。
到了要出錢的時候,各部門之間互相扯皮,嚴重影響了研究的正常進行。
而且運10看著好像可以飛了,但實際上是渦扇-8發動機的研製進展不順利,試飛時用的發動機用的是美國普惠jt3d-7渦扇發動機。
就這樣還因為機身結構存在問題,儀表系統可靠性方面也不完善。
波音707-320b空重66噸,最大起飛重量151噸。
c-135空重45噸,最大起飛重量135噸,
運10空重58噸,最大起飛重量只有110噸。而且這還只是賬面數字。
運10作為加油機最大總載油量只有50噸,比起改造成加油機後最大載油量40噸的轟-6油來說毫無優勢可言
尤其是轟-6如果換用渦扇發動機具有載油量超過50噸的潛力。
作為預警機平臺,運-10也不行,其航程達到8300公里的前提是隻能搭載5噸重的儀器。
要是搭載15噸的儀器就只能飛6400公里。
和e-3採用的波音707-320b平臺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資料上不過也就不說了,成本太高,包括採購成本和使用成本;故障率太高;維修複雜。
從可靠性,還有效能上來說,作為商業客機不行,軍用飛機也不行,不具備量產的資格。
當然這些問題只要持續砸錢研發下去,還是可以解決的。
但是這個涉及到經濟實力,以及魔都當時的心態問題了。
當時甚至有人提議,研究成功那麼高,而且還不一定成功,乾脆放棄獲取外國技術進一步改進運-10,和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合作,選取了配件組裝麥道dc-9這一形式來進行合作。
看到楚雲飛一直不肯表態,一直沉默。
林志強不由地問道:“長官,難道你也不看好運10這個專案?還是有其他顧慮?”
林志強是自己的老部下,對於他,楚雲飛也不需要太多顧忌,直接問道。
“運10專案本身的問題就先不說了。假如我接手的話,真的成功了。政績算誰的?我的?還是上飛的,還是三機部的?”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涉及到產業的歸屬問題。
總不可能我投錢進去了,拿不到產權吧!
同樣的,理不清的還有上飛、魔都、三機部。
他們都投錢進去了,要是楚雲飛以私人名義接手的話,他們前期的投資豈不是全部打水漂了?
在外人看來就是楚雲飛空手套白狼,利用卑鄙的手段霸佔國家資產。
三機部,上飛,魔都是絕對不肯白白送出去研究成果啊。
可是要是研究成功了,他們以要求分一杯羹的話,那就有的扯了。
林志強當然也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事實上他來找楚雲飛,也是和上頭商量好,再過來的。
也正是上頭為了統合各方利益方,才拖到現在的。
不然當初運10這個專案出現資金緊張的時候,就可以直接來楚雲飛了。
林志強將上頭的主意說給楚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