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只要再過十年,等我長大我一定帶兵踏平了吐蕃,讓他們絕不敢再辱我大唐公主。”
聽到太平這話,看到她不停掉下的淚水,李治心中又是羞愧又是難過,眼中不由得掉下淚來,走過去將太平抱入懷中,安撫道:“不和親,咱們不和親。咱大唐泱泱大國,還怕了那等苦寒之地的寡民小國,看阿耶明年就派兵打敗她們,把那吐蕃王子擄來給你出氣。”
太平抬首道:“就像那個滅了國的波斯王子一樣嗎?滅了吐蕃,擄來他們的王子。”
李治點頭笑道:“嗯,就是這麼回事。”
武后看他說的越來越不像樣,只得插嘴笑道:“阿孃答應你,若是你父親敢讓你去和親,咱們也不要當這勞什子皇后和公主,我帶著你回幷州過小老百姓的日子去。”
太平破涕為笑,道:“我聽阿孃的,不當這勞什子公主。”
李治橫了一眼武后,頗為無奈的說道:“你們這是說的什麼話,我怎麼會答應送太平去和親呢。打,一定得狠狠的打痛了吐蕃。”他咬牙切齒的樣子看起來對吐蕃是惱恨不已。
太平這才放心了,心神一鬆,竟然猛的打了一個噴嚏,唬得李治和武后忙宣御醫,並趕緊給太平換了衣裳。太平沒想到自己平時倍兒棒的身體居然因為淋一場小雨而得傷寒,昏昏沉沉的在床上躺了半個月才好,當天若不是讓上官婉兒去宮外通報了一聲,吳沉碧和吳沉水恐怕就真的不管不顧反他丫的了。
37出家
李治海口是誇下了;可是太平一走,立即為難了,吐蕃和親自太宗時就有慣例;當年有文成公主和親吐蕃;李治可是記得很清楚的;而且;近幾年來,大唐和吐蕃的戰爭敗多勝少;讓李治覺得很沒面子,但可惜自咸亨元年開始六年來洪水、乾旱、蟲災等天災不斷;致使穀物欠收;百姓饑饉,一度出現民眾反抗,又加之多年在遼東征戰,國庫早已空虛,此時,實在不是和吐蕃開戰的時候。
本來,只要送太平和親,至少十年內邊關穩定,兵戈一止,邊疆安寧,戰士就可以回家了,也可以為大唐爭取時間積蓄軍備,以圖他日再戰。但是,要送太平這個疼到骨子裡去的小女兒到那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和親,李治心中就哀痛,何況還答應了太平,李治左思右想,怎麼也得想個法子忽悠吐蕃使者回去才行。
左思右想沒辦法,李治都快要憔悴死了,武后終於說道:“太平八歲的時候就以出家為外祖母修冥福,不如干脆給她建座道觀,讓她正式出家。既是女道士,就不能成婚了。”
李治聽了一喜,立即又愁眉不展,不悅道:“你的法子好是好,但真讓太平出家當女道士,豈非害她一輩子。”
武后笑道:“只是暫時避避風頭而已,等風波過了,就讓太平還俗即是,這也不是不可以。”
李治心想也是,心情愉悅的展顏一笑道:“還是你的法子多,行,就這麼辦吧。”
於是,太平便拖著病體正式出家為道了,吐蕃這邊一看真讓公主舉行了入道儀式,便是有話也開不了口了,人家大唐的公主都被逼的成為了女道士,若是再提和親的事,就有點說不過去了,但明眼人也能看出來,這不過是大唐皇室的敷衍之計,恐怕從心底就沒打算和親,那就只能打了,吐蕃使者憋著一口氣回去覆命去了。
太平出家後,總不能和普通的道士住一起吧,大唐的公主入道,怎麼也得是個觀主才行,李治和武后只得立即著人選址建造道觀。在選址的時候還是徵求了一下太平的意見,畢竟以後住進去的可是她啊。若是能在大明宮中建造道觀,李治早就拍板,只可惜,宮中早已騰不出地方了,只得在宮外建了,因此,李治給過來的地址有城中多處地方,但是太平卻一個都沒選,而是讓婉兒過來回復,要在終南山建道觀。理由很是冠冕堂皇,本來不去和親就愧對大唐愧對父母,因此,出家也要誠心一些才是,免得臣民在這事上做文章,讓父母為難云云。一番話說的很是孝順,婉兒又是個有文采的,只差沒把太平的意思念成駢文,顯得極為情真意切。
太平這孩子就是這麼善解人意又孝順啊,李治和武后聽後心中都很慰貼,但心中高興是一回事,答不答應是另一回事,真讓女兒到那終南山去清修,若是過幾年左了性子真不願意還俗就鬧大發了,因此,二聖的回答是不行,只能再長安城中選址。
婉兒回去復旨還不過一刻鐘,太平就蒼白著一張臉過來了紫宸殿,死活也要去終南山建道觀,帝后一見她這摸樣很是嚇了一跳,叱責了跟過來的宮人以後,才在太平泫然欲泣的目光中,不得已答應了,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