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2/4 頁)
可以做到一波三折,鍾嶽如今結合神人九勢,可以將筆劃做到一波四折!千萬別小看這多出來的一折,這代表著鍾嶽的筆法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至於小楷熟練度為什麼才到熟練度的百分之七十,而不是百分之百,鍾嶽覺得,系統的要求,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用文徵明小楷的樣本來算了,而是綜合所有的小楷書家,來了一個判定方式,不然以他一波四折的筆法,不說完全超越了文徵明,至少已經能夠望其項背了。
筆法,不能決定全部,但也不可或缺。
掠筆蜻蜓點水,墨韻在筆尖流轉。鍾嶽的筆法不變,呈現的藝術形式確實千變萬化。臨崖一躍,是掠;橫江而飛,是掠;凌空而起,也是掠。
藏鋒勾絲,逆鋒而行,轉折有度,鍾嶽現在運筆,就像是一個軍師。
“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撇”如陸斷犀象。
“折”如百鈞弩發。
“豎”如萬歲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心神合一,手筆連動,鍾嶽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已經全然不顧周圍有什麼響動情況了,他的眼裡,除了書法,沒有其他任何的雜念。
這是很難得的專注,也只有沉**法之道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書法大家才能做到的專注。往往專注的人,身上散發的氣場才是最強大的。
這裡是籃球場,然而卻臨時充當著文人們的戰場。一靜一動,在顧秦眼裡,這個筆耕不輟的側影,是那麼迷人。
靈飛經全文有三千餘字,鍾嶽肯定是不可能去全本臨摹的,即便是時間允許,尺幅也不允許。四尺對開的宣紙上,最合適的就是四十三行本的內容。
一氣以貫之,鍾嶽記得最重要的一句話便是小楷難於寬綽有餘。
每一個字,它是獨立的,又是一個整體。做到寬綽有餘,那麼就是要在結構上有巧妙的佈局。
書法之道,紙面上的是功夫,紙面之外的那是意蘊和精神。
鍾嶽開掛似的快寫,讓場內的觀眾都驚了個呆。
因為鍾嶽寫得太快了,簡直就不像是在寫字,看上去就像是在隨便塗塗畫畫。
“這個小夥子,之前麼淡定地跟沒事人似的坐著,現在時間來不及了,就這樣應付了事,還是太年輕啊。”
一位老大爺推了推老花眼鏡,雖然從他這個角度看下去,看不清鍾嶽寫的是什麼,但可以確定並不是什麼大字,嘆氣道:“小夥子還是年輕啊,這種大賽,時間緊湊,還寫這種小字,篇幅長還不討好,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參賽經驗不豐富啊。”
不管其他人如何理解,鍾嶽對於靈飛經的把握,有自己的思考。
唐人在眷寫此書的時候,絕對不是以書法創作的形式而作的,就是簡簡單單的抄寫經文。道家,由於老子的關係,在唐朝發展到了鼎盛。所以一些盛唐時有名的書家都篤通道教,譬如魏徵、吳道子、賀知章等等。
所以鍾嶽同樣不是將它當成是書法作品來臨摹,而是將它切切實實地看做是一篇道家經文來寫,虔誠地書寫。
場館之內開著空調,讓燥熱的空氣安靜了下來。
所有人都進入了尾聲。
落款,蓋印。
鍾嶽同樣已經寫到了落款。他比其他人少了將近一個小時,又是如此緊湊的篇幅,足以見他行筆之快了。小楷,並不是說要慢工出細活,該快的地方就要做到行雲流水。
四十三行本的靈飛經並不是很長,鍾嶽臨摹了無數次,早已經爛熟於心,加上系統全息投影下,結構佈局都在眼前清晰浮現,這才快得離譜。
呼。
鍾嶽放下手中的小毫。手腕微微發酸,看了眼時間,才半個小時的功夫,確實寫得挺快的。
他將印章蓋上,檢查了一邊是否有什麼不妥之處。
事實上,這一步也就是得個心理安慰,書法不同於其他的,錯了,再去改就畫蛇添足了。寫好了該是如何就如何了,去修修改改,有礙觀瞻。
鍾嶽就這樣坐在位置上,等著評審過來。
陸陸續續,不少人已經完成了作品。鍾嶽看向觀眾席,發現了顧秦疑惑的眼神,鍾嶽回以微笑。
雖然過程有些曲折,但是對於鍾嶽來說,還算是順利。
墨跡漸漸幹了,鍾嶽用紙鎮壓著。側目看過去,評審席上的書法家們,已經走下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