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起初有哪些相同之處?她們從何時開始選擇了不同的人生座標?她們賴以成長和生存的語言環境對她們有何影響?這些恰是本文所要探討的。
一
我們不妨沿著二人創作道路的發展來比較她們的創作。
不少人都注意到,早年的梅娘與張愛玲之間有著太多的相同之處。二人同庚,都出生在1920年,且均出生在富裕之家,一位是晚清名臣張佩綸的孫女,李鴻章的曾外孫女;一位是偽滿時期東北的大企業家孫志遠最鍾愛的女兒;二人均為早熟的才女,中學時期便有佳作問世,被語文老師關注。張愛玲寫過獲獎文章《我的天才夢》,梅娘有《小姐集》問世;二人的婚姻愛情生活都不圓滿,僅就時間來說都十分短暫;二人都有短暫的外埠留學史,張愛玲在香港,梅娘在日本;二人創作的黃金季節都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而且又都是在黑暗複雜的淪陷區。
張愛玲是公眾熟悉的人物,她的顯赫的身世已為人所共知:祖父張佩綸為清代名宦。而梅娘近年來才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梅娘本名孫嘉瑞,現為中國農業影視中心退休幹部。父親孫志遠祖籍山東,他靠自己的聰穎刻苦,掌握了英語、俄語和日語三種語言,從一個英國洋行的小夥計成為遠近聞名的實業家,長春鎮守使的東床快婿。梅娘是他離家經商時,與海參崴的一位女子所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玲”與“北梅”的成長曆史中,家庭生活的“殘缺”造成她們難以磨滅的痛苦。張愛玲所遭遇的是與繼母的衝突。在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後,張愛玲起初是留在張家的。一場打罵後,張愛玲最終與父親、繼母徹底決裂,來到母親與姑母的住處。她的體驗是“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①。梅娘是父親與庶室所生,後來便遭到父親妻子的憎惡與慢待。她曾哀怨地說:“最初,我不知道娘並不是親生的,我抱著小的純真的女兒心去和孃親近,娘總是不理我。跟我說話的時候板著臉,生氣的時候就罵,我沒見過孃的笑臉。”② 梅孃的女兒柳青也證實,梅娘因為不幸的身世,她甚至至今都不知自己確切的生日,因此她從來“不肯過生日”。她之所以選擇了“梅娘”的筆名,就因為它是“沒娘”的諧音③。
不過,張愛玲與梅娘畢竟又有許多不同之處,就她們生活的語言環境和家庭氛圍來看,區別還是很大的。張愛玲除在天津、香港有過短暫的居留外,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上海。這幾個大都市當時是中國商業化氣息最濃的地方,農業文明的色彩大部褪盡,西方文明夾雜著殖民地的氣息,充塞著這裡的高樓和街巷,點綴著畸形的繁華。這樣的語境不能不對張愛玲產生影響。就家庭的影響來說,她顯然是身家顯赫,親族眾多,耳濡目染許多前朝傳奇和家庭故事。而且張愛玲的家庭既有前朝遺韻,又因為母親熱衷出洋留學的緣故,具有中西方文化糾結混合的複雜氣息。因而,張愛玲的骨子裡或多或少地沾染了中國的貴族氣息,但更多的是學到了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度。再加上張愛玲既和父親恩斷義絕,母親又時常在國外流連,張愛玲不知不覺地養成了特立獨行、孤傲冷峻的思想性格,故鄉與家庭的概念相對淡薄;而梅娘始終生活在中國北方,在長春上學,後有一段時間定居北京。兩地雖然也曾淪陷,但中國北方相對來說更多地保留了中國農業文明時期的文化氣息和中國民族的生活習性,沒有多少“西化”的跡象。梅孃的家庭也是中國北方典型的舊式家庭,保留著農業文明的濃郁氣息。父親是靠自己的聰明勤奮,從底層打拼奮鬥獲得成功的。他重義氣,講友情,熱愛生活,將自己女兒孫嘉瑞視為掌上明珠。儘管他的生命短暫,但他給幼小的梅娘心靈裡留下了難以忘懷的人間溫馨。父親去世後,他的好友張鴻鵠還代替他照護梅孃的生活,送她到日本留學。這些也許對梅孃的性格形成有所影響。從梅娘幾十年面對生活磨難的表現來看,她在文靜大氣的外表下,有著堅忍頑強的內心,有著對故土家園的珍愛和對友情的渴望。張愛玲與梅娘二人既相同又相異的成長經歷和思想性格,使她們從大致相同的人生起跑線出發,卻分別跑向了不同的終點。
二
不快樂的童年生活使這兩位才女聰慧早熟,懂得人生的不幸和煩惱,特別是女性的幽怨和痛苦。當她們開始寫作時,她們不約而同地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國女性,並且觀察與表現的結果也驚人地相同:中國女性的人生是不健全的人生,是不幸福的人生,女性的生活沉重而又充滿哀怨。不同的是她們觀察生活的視角不同,表現生活的手法不同。
。 最好的txt下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