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因為你內心深愛著一個人,而使你願意去承受,我很感動。至少這種感情是真摯的。為了一個深愛的人忍受一切痛苦,和為了一切苦難的眾生去忍受一切痛苦,在性質上都應該是從善良的動機出發的,只不過存在著一個範圍大小的問題。”
“我現在想告訴你的是,我個人認為,你對你所說的這個男孩子的感情,其實已經不是簡單的愛情。愛情是因為彼此對對方的貪愛而發生的,可是你現在對這個男孩子的情感好像更復雜。有情慾和貪愛的成分是不假,但我也從中看到了你不顧一切的疼愛和保護他的動機。你對他充滿了理解和信任,還有很大限度的寬容和溺愛。這其實更象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的心態。”佛爺開始用左手捻動念珠,一粒一粒很慢的捻動,心裡好像若有所思。
“一千多年前的印度,有一位皇族的灌頂王子(被預言將來繼承皇位的太子,有區別於普通的皇子)受到一位導師的感化,雖然犯了很多罪過,還是出家修行了。後來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寫了很多關於佛教深刻義理的書籍。他就是‘聖龍樹’菩薩。他有一本書叫做《四百論》,漢族很偉大的高僧玄奘法師,就曾經翻譯了這本論述。這本論述裡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解釋菩薩面對眾生的時候應該具備的基本立場和態度。他說一個菩薩,在面對眾生的時候,要象一個母親面對兒子一樣。母親對待兒子,永遠是疼愛、理解和寬容的。不管兒子做了什麼樣的壞事情,在他幡然悔悟的時候,母親的懷抱永遠是敞開的。在他生了最嚴重的惡性傳染疾病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遠離他,而只有母親會更加心痛,無微不至的守候在他的身邊,直到他康復起來。”
佛爺好像很有感觸,眼睛裡竟然含著淚水:“如果,一個母親有很多兒子的時候,她會對哪一個最疼愛?那一定是身體罪羸弱多病的那一個,或者是正在病痛中的那一個。那一個菩薩在面對所有的眾生的時候,會怎樣呢?也應該是最關心正在經歷痛苦折磨和痛苦最重的眾生。如果一個兒子因為自己的疾病是惡性傳染的緣故,而回避自己的母親的時候,做母親的會更加痛心的。因為在母親的心裡,寧肯讓自己來承受所有的痛苦,來換取自己兒子的康復和快樂。這是無私而偉大的。其實你現在對於你說的這個男孩子,也是這樣,寧肯用自己的痛苦來換取他的快樂和幸福。這在現在這個時代,真的是很少有的一種情感,這種心情如果能夠真實的生起哪怕一個瞬間,都是功德無量的。”
“我很慚愧,對眾生還沒有生起這樣現量的慈悲關懷。你雖然沒有接受過佛的教育,但是卻走在了我的前面。我很感動。我想我不應該再落後了。我不但不會厭惡你,而且要感謝你。是你的舉動讓我明白了自己在修行上還有差距。我不會分別取著同性戀的罪過,我會因為你比常人更痛苦和自卑,更加努力的幫助你解除痛苦……”我終於忍不住了,開始哭了起來。我感覺好像是一個孤兒一下子找到了母親的時候一樣,充滿了委屈和放縱,一下子衝過去,抱住佛爺失聲痛哭。真的,已經好久的壓抑和失落了,這一次真的找到了歸宿一樣,所有的傷痛和委屈都融化在淚水裡,盡情的沖刷和撫平我內心深深的傷口。
佛爺真的象一個母親安慰自己的兒子一樣懷抱著我,無比關懷的拍著我的脊背。只是他身上那股淡淡的酥油味道還在提醒我,我是在一位很了不起的活佛的懷抱裡。這時,上次那位煮奶茶招待我們的小喇嘛,聽到我痛哭的聲音,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急急忙忙闖了進來。他看見我趴在佛爺的懷裡,覺得有些意外,和佛爺用藏語說了幾句話,就又關上門,走了。我好不容易才收住淚水,重新恢復了平靜。佛爺對我象親生兒子一樣的態度,摸著我的頭,慈祥的說:“其實你的痛苦,還是有原因的。因為你所做的一切和菩薩相比,有一個最顯著的區別。菩薩做一切利眾功德事業的時候,是‘悲智雙運’的。光有慈悲心還不夠,還要通達一切法性的根本真理。在這種智慧的攝持下,你會很巧妙的躲避可能給自己帶來的傷害,從救度眾生的慈悲心中獲得快樂,還可以保持自己對眾生的慈悲和關愛沒有衰退和減損。這才是一個菩薩全部的智慧和情操。”
佛爺開啟法床前面桌子的一個抽屜,取出一串黑紅髮亮的念珠,一邊往我的左手上一圈一圈的套,一邊說:“勇敢一些,堅強一些。我相信你會戰勝自己,獲得幸福的。不管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我都會是你的支持者,你的堅強後盾。”我一直抽泣著,不太說得出話來,只能點點頭,表示理解了佛爺的話。佛爺又說:“其實,你可以試著把你對自己愛人的心放大一些範圍,觀察一些六道里輪迴的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