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檢閱侍衛比武的地方。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和四十年(1775年)兩次增建,懸掛功臣影象及各次戰役掛圖,並陳列繳獲的武器。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初五日,同治皇帝在紫光閣接見了日、俄、美、法、荷、英六國使臣並接受了他們遞交的國書,這是清朝政府第一次正式接見外國使臣。
萬善殿,位於中海東岸,明代為椒園。原名崇智殿,清順治時改為現名,殿內供奉三世佛像。萬善殿後有千聖殿,上為圓頂,殿內供奉七層千佛塔。殿額‘普度慈航‘,殿內供奉佛像。傳說順治皇帝體弱多病,加之國事纏身,遂信佛成迷,有了出家為僧的念頭,後經孝莊皇太后勸阻未成。興修萬善殿,是篤信佛教的順治皇帝為他欽佩的名僧所建.
順治皇帝早逝,康熙皇帝奉母命多次到五臺山朝聖,民間便有了順治皇帝其實未死,而是到五臺山出了家的傳說,由此還演義出許多精彩的文學作品。
水雲榭位於萬善殿以西,是居於水上的涼亭。在涼亭內觀望水雲榭四周的風景,視野寬廣,雲水和亭臺樓榭謠相輝映。亭內石碑上鐫刻著乾隆皇帝的手書‘太液秋風‘,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南海位於中海之南,以蜈蚣橋為分界。南海的主要建築都集中於瀛臺。瀛臺上有著金碧輝煌的亭臺宮殿,是清代康熙、乾隆、光緒和慈禧太后的主要活動場所。及至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於瀛臺,這座熱鬧一時水中島嶼日趨冷清,後來光緒皇帝死於瀛臺的涵元殿中。
翔鸞閣位於瀛臺北部,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是瀛臺的正門。翔鸞閣坐南朝北,高兩層,上下共有房十四間,左右延樓共有房三十八間。
涵元殿位於翔鸞閣之後,為瀛臺的正殿。此處是清皇室在瀛臺遊玩和擺宴的主要活動場所;康熙和乾隆時,這裡又是皇帝宴請王公宗室和大臣權貴之處。涵元殿的熱鬧風光隨光緒皇帝死於此處而消逝。
補桐書屋是太湖石上的一個小院落,院內南屋名補桐書屋,北屋名隨安室。雍正年間,身為太子的乾隆就在這裡讀書。當時當時院中有兩株老桐樹,其中一株因病枯死,後又補種一株。枯死之樹用其材製成四琴存在屋中。北屋的隨安室之名,就是取其隨遇而安的意思。
新華門原為寶月樓,建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還為上下各有七間房的寶月樓題寫了‘仰視俯察‘的匾額。
傳說寶月樓是乾隆皇帝為討得香妃的歡心而建。香妃入宮後思念家鄉終日悶悶不樂,乾隆皇帝就建了寶月樓,還在樓對面建了回營和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使得香妃登樓就可見到家鄉景色。後來皇太后得知此事,暗中縊死了香妃。這段傳說虛構的成分居多,儘管如此,後人還是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動人的故事。
寶月樓原本不與外邊相通,及至民國初年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把中南海作為他的總統府,還將寶月樓改建成總統府大門,更名為新華門。從此,新華門取代西苑門成了中南海的正門。
1977年至1985年曾對公眾開放南海的部分景觀,包括豐澤園、瀛臺等,現在,中南海是黨中央、國務院辦公地,已經不再對公眾開放參觀。
一個擺設很簡單的辦公室內,粱威正和一個老人正在討論著,只見粱威一邊說,旁邊的老人連忙點頭。只要稍微注意電視新聞的人,就都認識這個老人,他正是國家主席陳新河!
正文 第二十八章 麻煩沒了? 下
事情是這樣的,粱威拿著自己剛剛檢查出來的報告,帶著昨天臨走時從李易那多要了幾瓶的龍涎仙液來到了陳新河的辦公室。
敲了下門後就進去了,粱威就大聲的喊道:“老陳啊,看我回來給你帶什麼東西了!哈哈,要知道這可是好東西啊,仙藥啊,真神了!要不是看在咱哥倆以往的交情份上,我才不給你捎這玩意兒呢?”
來到陳新河面前,把那幾瓶龍涎仙液直接往他的辦公桌上一擺,接著又說道:“知道不?我老粱這次去泰山是去對了,臨出門前我還找了虛空真人為我算了一卦,卦上說我這次出門會遇貴人!我當時就納悶了,貴人?這世上還有比你還有地位的人嗎?當時我還認為肯定是虛空真人在敷衍我,我不相信啊,後來,你猜怎麼著?”
陳新河拿著一瓶龍涎仙液上下左右都看了一遍,開玩笑似的說道:“老粱啊,難道說你真的在泰山遇到貴人了?我看你紅光滿面的樣子,想必你遇到的那位‘貴人’已經把你的病給治好了不成?那麼這藥又是怎麼一回事啊?龍涎仙液?看這名字嘛,給我的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