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 功過相抵 【7】(第1/1 頁)
1938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任命傅作義為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戰區北路軍總司令,傅從此擺脫了閻錫山的控制,返回綏遠。他設長官部於五原,積極整飭軍、政,除設立“動員委員會”,改組省政府外,1939年5月在百川堡親自舉辦“抗戰建國討論會”(簡稱“抗建會”),輪訓各級軍政幹部。參加人員有國民黨員、共*黨員和無黨派人士。先後舉辦五期,歷時3月有餘,對促進軍政密切配合,壯大抗戰力量起了積極作用。但也因此引起國民黨當局的責難,派中央監察委員姚大海從重慶到百川堡,以“考察”為名,要傅排除共*黨。傅作義出於無奈,只得將各軍政機構中大部分共*黨員送回延安。
傅作義,字宜生,山西榮河縣人(現山西臨猗縣孫吉鎮安昌村),民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保定軍校畢業,原為閻錫山部屬,隸屬晉綏派系。
930年參加閻、馮反蔣戰爭,任津浦線總指揮。抗日戰爭時期,歷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第八、第十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兼綏遠省、察哈爾省政府主席。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剿總”司令。
1949年1月底,接受**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率部起義,對北平和綏遠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水利部、水利電力部部長,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是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說傅作義的生平就是為了告訴讀者一件事,閻錫山不抗日不代表所有的國民黨高階將領不抗日,傅作義就是國共抗日時期的抗日名將,東北戰區自閻錫山後,終於易主江山,閻錫山不再管轄東北戰區,傅作義接手後,大力整治軍制,將整個東北戰場搞的是固若金湯,牢牢地牽制住了日軍的鐵蹄。
正逢王子達發動濛江大戰之時,楊靖宇剛剛回到司令部不久,傅作義便接管了東北防務,成為第二戰區北路軍總指揮,華北戰區副司令長官,擺脫了閻錫山的控制,真正的抗日將領來了,這是東北軍民的福祉。
龍崗鎮,距離濛江縣只有二十公里,駐紮著國民黨愛國抗日隊伍杜少武的部隊,杜少武,黃埔軍校三期優秀學員,很得蔣介石的賞識,畢業後被派到中央軍作了一名上尉,五年後便升任中校團長,帶領第七集團軍158師359旅58團轉戰白山黑水之間,為抗戰立下汗馬功勞,原為閻錫山管轄,卻多次不聽調動,因為其是蔣委員長的得意門生,所以閻錫山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你打勝了是我閻老西的功勞,打敗了就推脫是杜少武自作主張,你看他閻老西有多狡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