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第1/4 頁)
這麼多計程車兵,同時後勤保障也難以維持,所以分兵就成了必然選擇。
這一次朱全忠選擇分兵三路,其中西路由楊師厚率領,共三萬人,攻光州;東路由康懷貞統領,共五萬人,攻濠州;剩下一路十二萬大軍則由朱全忠親自率領,從潁州渡過淮河直撲壽州。
淮河南岸,望著正源源不斷渡河南下的大軍,朱全忠一時豪氣勃發,心中充滿了必勝的希望。
三天前,梁軍抵達淮河邊上時,一萬五千淮南軍已經在李承嗣的率領下在淮河南岸嚴陣以待了。
對於淮南軍提前做好準備,朱全忠一點都不感到驚訝,畢竟二十萬大軍的出征聲勢是何等的浩大,根本不可能瞞過淮南軍的細作。
不過今年淮河的水位比較淺,加上這一次南下他又剛好趕在了淮河的枯水期,如今淮河水流平緩,而且河水不深,不利於淮南水軍的發揮。
所以在梁軍從多個地方同時強行渡河,並且已經佔領了幾處堅固的陣地後,李承嗣見無法阻止梁軍渡河,便率軍撤回了壽州,準備堅守待援。
這樣一來,梁軍便以極為微小的代價的渡過了淮河。
初戰的順利讓朱全忠感到非常高興,更讓他高興的是,在投靠他的幾個當地嚮導的幫助下,他們還成功的找到了幾處河水較淺,步兵能直接涉水過河的地方,這就大大加快了梁軍的渡河速度,同樣也減輕了對船隻的需求。
“大王,咱們北方向來缺少戰船,每次渡河南下都會受到淮南水軍的威脅,但這一次有這幾處水淺的地方,咱們不管是渡河南下還是將來渡河北返都容易了許多。”身旁,跟隨大軍一同出征的李振顯得有些興奮。
他建言道:“大王,屬下覺得,正所謂未慮勝先慮敗,這一次南下若是不能取勝,那就要先考慮好退路;若是等到作戰不利的時候再倉促撤退,就可能被敵軍所趁。所以屬下有個建議,我軍可以在這幾處水淺的地方做好標記,等到將來萬一戰事不利需要撤退的時候,就可以沿著這幾處水淺的地方直接涉水渡河,而不必等待船隻的運輸了。”
朱全忠面露喜色,連連點頭道:“此法甚好,可以一試。”
雖然心中有取勝的信心,但朱全忠也是打老了仗的人,自然知道戰場上什麼意外都可能發生,而且壽州城池堅固,這一次南下能不能攻下來也是個問題,他不得不提前做好準備。
所以聽了李振的建議後,朱全忠沒有多想就答應了,命人雕刻一塊與常人差不多高的石像,然後投入水中較淺的地方,水面剛好漫過石像的腰間,以此作為標記。
做完這些後,朱全忠開始佈置進一步的進軍計劃。
他們目前渡河的地方位於壽州城的西面,距離壽州有七十里的路程;而南面不遠則是霍邱縣,那裡守軍不多,只有一個名叫朱景的當地土豪,率領一千多部曲駐守當地。
所以朱全忠當即決定先行拿下那裡,以作為大軍的駐屯之地,同時也可以在這裡囤積後勤輜重,為之後的圍攻壽州做準備。
當晚,梁軍先鋒部隊趕到霍邱,然而迎接他們的已經是一座空城,城中不管是守軍還是百姓都已經撤走了,糧食輜重等可能被梁軍利用的東西,也或者一併運走,或者乾脆就地焚燒掉了。至於城外,如今已經是九月底,秋收基本也結束了,地裡的糧食也早就收割完畢。
結果梁軍在一頓搜刮之後只找到了幾百斤被百姓私下隱藏起來的糧食,要供應大軍顯然遠遠不夠。
“大王,看來敵軍是打算以堅壁清野的辦法來對付我軍啊。”看到這個結果,李振捻了捻鬍鬚道。
朱全忠皺了皺眉,敵軍會進行堅壁清野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這一次敵軍竟然做的這麼徹底,將百姓和糧草輜重都撤走了,這樣一來他的後勤輜重就需要完全依靠後方的運輸了。
好在,經過多年的經營後,如今的中原已經恢復了一些元氣,糧草的儲備也比較充足。
要說梁軍和晉軍的交戰中為何梁軍能逐漸取得上風,後勤輜重上的充足保障應該算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李克用作為沙陀蠻子,不知生產,只知道搶掠;而且他不僅在其他藩鎮的地盤上大肆搶掠,在他自己的地盤上也同樣大肆搶掠。
然而隨著戰爭的持續,北方許多地方已經資源匱乏,根本無處可搶了,所以在與梁軍交戰時,他的大軍在後勤上往往得不到保證。
而朱全忠的軍隊雖然也喜歡搶掠,不過他一般只在敵軍的地盤上搶,在他自己的地盤上軍紀還是比較嚴明的,所以這二十年時間過去,他已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