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部分(第1/4 頁)
如此既能讓楊渥放心,同時又不至於墮了他父親的威名。
陶敬昭將自己的想法一點一點的告訴劉崇景,苦口婆心的勸說著讓他不要出兵;當然,他心中的那份隱憂卻是隻能深藏在心中,不會告訴任何人的。
可惜他的一片好心最終得到的卻是一陣不陰不陽的譏諷,劉崇景冷笑說道:“陶兄何必再勸?還是說,陶兄擔心在下建立功績,將來爵位和職務都超過你?”
“對了,在下都差點忘了,當初你們九個人可是被大王選進新軍裡面大力培養過的,乃是大王的親信!怪不得陶兄不急著立功,原來是有大王在身後支援啊!”
當一個人走入某個極端時,他看任何事情都會看出問題來,此時的劉崇景無疑就是這種情況。
陶敬昭被他的話氣得半晌說不出話,最終只能嘆息而去。
“希望劉兄能夠一舉建功,實現擊潰楚軍吧!”
……
拒絕了陶敬昭的勸說後,劉崇景當即統領麾下三千禁軍出發,目標直至被楚軍圍困的萍鄉。
劉崇景的成名之戰,乃是兩年前隨秦裴攻取洪州時的那場夜襲。
當時秦裴命他負責在夜間領兵依然劉楚的軍隊,不想劉楚也在那天晚上派人來襲擾吳軍,結果雙方在夜間發生了一場混戰。
混戰之後,劉崇景十分大膽的冒充為洪州軍隊,甚至跟在敵軍的身後順利混入敵營,並且在敵營中大肆製造混亂,為秦裴一舉攻破敵營創造了機會。
那次優異的表現,使得劉崇景名聲大震,在年輕一輩將領中的威望大增,儼然是年輕將領中的領軍人物。
這一次出兵萍鄉,他麾下的吳軍只有三千人,即便是加上萍鄉城中的三千廂軍,也不過是六千人,而楚軍卻有兩萬!
雖然劉崇景相信楚軍的戰力肯定比不上吳軍的禁軍,不過敵軍畢竟兵力遠遠超過吳軍,所以要用正常的辦法,想要一舉擊敗楚軍是沒有可能的。
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個辦法,第一個是趁著敵軍不備,迅速突入城中,與城內守軍匯合,然後堅守等待後續的援軍到來。
這種辦法相對穩妥,而且因為他們不是從袁州過去的,而是從吉州這邊增援的,所以能敵軍的對這個方向的戒備應該相對較少,最終與城中守軍匯合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
不過這樣一來他們就會被楚軍圍困在萍鄉城中,即便後續援軍抵達,並且擊退了楚軍,但劉崇景本人的功勞就不會很大。
以他對建功立業的渴望,怎麼可能甘心選擇這種辦法呢?那還不如像陶敬昭說的那樣不出兵。
所以劉崇景準備實行的是第二套方案:冒險突襲敵軍,以尋求一舉擊潰全部敵軍的可能!
以三千吳軍,想要一舉擊潰兩萬楚軍,這麼瘋狂的計劃如果真的成功了,那麼劉崇景想不成名都很難。
而且若是真的能立下這麼大的功績,想必他之前擅自出兵的罪行也就無關緊要了吧?
“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得最好!”劉崇景暗自為自己打氣。
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
如果說吳軍之中,最有名的智將乃是李神福的話,那麼楚軍之中最有名的智將就應該是王環。
或許在整個天下的眾多武將之中,王環根本算不上什麼名將,比起吳國的李神福、周本、王茂章等將領來,名氣要差了很多,但他在楚軍之中卻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將領,他取得的戰績同樣非常耀眼。
這一次馬殷讓他負責領兵,便是希望他能不負眾望,趁著這次吳軍輪換引發的混亂,獲取一次勝利,以報去年高安之戰的失利之仇。
若是能夠趁機再奪取幾座城池,那就是更好的事情。
王環生性謹慎,他率軍到了萍鄉之後,並沒有立即發動進攻,而是多方派出斥候打探訊息。
不僅是通往袁州的道路上佈置了斥候,其他方向,甚至是楚軍身後的方向都沒有放過偵查。
此外,王環還迅速派兵扼守周邊要道,在許多險要之地都派兵駐守,以防止敵軍援兵的突襲。
等到這些準備做好後,王環才不緊不慢的開始攻城。
萍鄉只是一個小縣城,城中雖然只有三千廂軍駐守,但因為縣城較小的緣故,三千人也足夠守住所有城牆了。
唯一的缺陷就是城牆的高度不夠,楚軍可以修建大型的攻城器械,然後居高臨下對吳軍發起進攻。
當然,這種大型器械的修建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李德誠的判斷是沒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