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部分(第3/4 頁)
本的實力,想要統一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就是善於利用降軍的原因。
清軍在入關的一開始就給那些降軍各種厚待,比如吳三桂、尚可喜等人都封了王爵,以此來吸引北方那些尚未決定行止的明朝將領。
而南明一方,那些朝中大臣實在是太過迂腐,在政策上一點變通都不懂。
對於北方的那些已經快轉變成軍閥的勢力,依舊抱著以前的老眼光,給那些將領最多也就是封一個伯爵。
此外,那些文官集團依舊高高在上,不將那些軍閥看在眼裡,給出的條件也多是華而不實。
這兩相比較,那些原本還在猶豫的地方勢力自然就加入了清軍一方。
結果清軍入關沒過多久,就席捲了整個中原,將北方徹底納入治下。
再加上南方的抗清勢力還不斷的自相殘殺,嚴重的消耗了自身的力量,這就使得清軍輕易就奪取了整個中國。
如今吳國的實力還遠遠沒有到能無視那些地方勢力的地步,所以楊渥覺得,將來也有必要爭取一下。
而給張易這份優待,這就是一個明顯的訊號,告訴北方梁國那些還在猶豫的人,吳國的政策已經開始有了轉變,讓他們放心的來投。
當然,楊渥也不會傻到太放縱這些勢力,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鬆鬆綁而已,給那些人一個希望,讓他們不至於都去投降晉國。
張易不知道這其中的緣由,不過他的興奮卻是無以言表。
他當即就向楊渥提出,願意親自領兵攻打樊城,為吳軍開道。
對此建議,楊渥卻是以他的部眾尚未挑選出來為由,讓其先選好五千將士,將效義軍組建起來再說。
在襄州城休整幾天後,吳國水軍也透過水路到達。
五月十一日,吳軍渡過漢江,對樊城發起進攻。
三天後,吳軍攻破城池,寇彥卿等將領再次逃離。
接下來,楊渥命秦裴、柴再用等將領各自領兵四面出擊,接連奪取郢、隨、申、安四州之地,徹底將戰線與東面的光州、壽州拉齊。
不過到了此時,吳軍也是兵力疲憊,已經處於強弩之末。
而梁軍方面,在敬翔的建議下,臥病在床的朱溫命大將楊師厚領兵五萬南下,以幫助穩住南方的防線,避免南方整個的崩潰。
在此情形下,楊渥決定暫時收兵回去,等待下一次的時機。
不過在收兵回去之前,卻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安排好。
首先一點就是荊襄的防禦問題。
立足於江南的政權,無不將荊襄視為首要重地。
但正因為荊襄太過重要了,所以荊襄的守備上就有些不好處理。
若是留守荊襄的兵力太少了,就有可能擋不住外敵的進攻;而若是留守的兵力太多了,那又有可能出現地方割據的情況。
五代十國時期的高季昌且不說,南北朝時期荊襄之地同樣是屢次背叛,雖然經過南方朝廷的多次鎮壓,但依舊不能保證荊襄完全臣屬。
楊渥可不以為以如今吳國的局勢就不會出現地方割據。
要知道便是唐朝最為強盛的時期都會出安史之亂這種重大叛亂,更何況如今天下原本就動盪不安。
而且經過唐朝中期以來這一百多年的軍閥混戰,地方割據的觀念早就“深入人心”,楊渥可不覺得自己的部將中就沒有那種有野心的人存在。
而且就算楊渥的部將沒有野心,但他也不能保證他的部將的部將中沒有那種有野心的人。
若是有人再效仿高季昌那樣,在荊襄搞割據,到時候楊渥就有得頭痛了。
所以最終,楊渥決定在荊襄駐守三個軍共六萬大軍,分別駐守荊州、鄂州和襄州三地,讓他們既能相互支援,又能相互制衡,避免某一家實力過大。
其中柴再用負責留守襄州,劉信負責留守荊州,而鄂州則由暫時朱虔佑代理都督的右鎮**駐守。
新投降的張易則領兵五千駐守樊城,此外還有司馬福同樣率領水軍駐守鄂州,以隨時支援襄州或者荊州。
至於王茂章,他的運氣不錯,在昏迷幾天之後便醒了過來,雖然身體依舊很虛弱,不過總算撿回來一條命,如今留在江陵養傷。
五月二十三日,楊渥下令班師回朝。
至此,持續了四個多月的荊襄爭奪戰,最終以吳國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而吳軍的勝利,也迅速傳遍了各地。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