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部分(第2/4 頁)
多慮了,不過是一個普通百姓罷了,有什麼後患?”楊渥失笑道。
對他來說,當年能不斷找他麻煩的朱廣德,如今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罷了,很難入他的眼。
而且剛才向朱廣德看去時,從對方的目光中,他並沒有看到半點仇恨的目光,有的僅僅是平靜、疏遠與淡漠。
若是此人還有報仇的想法,楊渥自然不介意派人除掉他。
但現在的他,有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實際上也不過是一個為生活所迫的普通人而已,楊渥又何必再追究到底?
事實上,對於當年朱延壽造反一事,當初或許還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但現在回想起來,楊渥覺得朱延壽造反,其本身固然要負很大責任,但楊行密肯定在幕後也做了個推手。
要知道,楊行密此人最是腹黑,明面上對人都是以仁厚示人,一般人提起吳王楊行密,無不說他如何仁德,如何信義,便是田、安仁義等人造反的跡象已經很明顯了,但他也沒有出手,而是等到最後幾人正式造反,這才派兵平亂。
這看上去是何等的仁厚?不過在楊渥看來,楊行密這麼做未嘗沒有縱容其為禍的想法。
其實,在這個亂世之中,真正能夠統領一方藩鎮,建立一方基業的人物,怎麼可能單單依靠仁義?別的不說,在創立基業的早期,楊行密可沒少殺人,甚至對盟友翻臉的事情也沒少做。
透過各種手段,他才得以在亂世之中脫穎而出,最終立下淮南的基業。
等到他的基業大致穩固之後,楊行密這才變得“仁厚”起來,對於部下很少動手殺人,即便是俘虜也會以禮相待。
不過光憑仁厚畢竟不能長久,部將之中難免有不服法令,為非作歹之人,楊行密又不願再隨意殺人,免得壞了自己苦心經營的名聲,所以這時候他最習慣的處置辦法就是罵。
是的,罵。
楊行密出身草莽,罵人的本事也很強,常常將部下罵得想死的心都有了。
比如劉信,他有一次喝醉了酒,剛好楊行密召見他去商議軍情,見他這麼一副醉醺醺的樣子,當場就開罵起來。
最後劉信被罵的“懷疑人生”,連夜就騎馬出城,一個人也不知道跑哪裡哭去了,直到第二天才回來。
對劉信是如此,對其他部將同樣如此;當然,對於朱延壽這個小舅子自然也不例外。
楊行密不僅經常讓朱延壽替他背黑鍋,而且還時常因為一些小過錯就謾罵他。
或許其他人被罵後還能忍受,但朱延壽性情十分剛烈,受不得半點委屈,如何忍得住楊行密的謾罵?這自然就成了兩人之間的第一個裂痕。
除了背黑鍋和遭受謾罵外,導致朱延壽造反的第三個原因自然就是繼承人的問題。
楊行密在清口之戰後一直身體不好,而且年紀大了,自己的幾個兒子都還年幼,在這種情況下,他自然也要想一想自己身後之事。
而朱延壽那時候才三十多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所以楊行密那時也有將朱延壽培養成備選的想法,這在無形中就提升了朱延壽的野心。
不過後來隨著楊渥逐漸長大,楊行密自然將心思轉移到自己兒子身上,對朱延壽也就冷淡了許多,甚至開始想方設法的打壓,好為自己兒子鋪路。
可以說,朱延壽造反,楊行密在裡面絕對做了一些推手,一步步將其逼到造反這條路上來。
當然,不管楊行密做了什麼,楊渥現在都不會去翻案,更不會因此就去同情朱延壽。
權利的爭奪就是這麼無情,一旦涉及其中,即便是親兄弟都有可能翻臉殺人,更何況是和一個小舅子?
“朱延壽當初也算對淮南有大功,壽州、光州、蘄州等眾多地盤都是他打下來的,雖然他造反該殺,不過以他的功勞,給他留個後人也是應該的。”楊渥在心中想到。
……
人群之中,朱廣德望著遠遠離去的楊渥一行人,同樣在心中嘆息。
他原本不想來大街上,無奈他的妻子和孩子卻想要看看吳王的風采,所以他也只好跟著來了。
他想著自己在人群中遠遠望一眼就走,想來楊渥也認不出他來才對;哪知道最後還是被認出來了。
既然被認出來了,他也索性不走了,就留在那裡靜靜等待楊渥的發落;不管是楊渥放過他也好,還是派人來將他抓走殺掉也好,他都能平靜面對。
當初剛開始逃亡到梁國來時,他的日子過得還算瀟灑,心中也還有報仇的想法;不過幾年後,從南方帶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