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部分(第2/4 頁)
“你是說那些節帥和刺史們?他們倒是有餘糧,只是這利息又該怎麼算?朕聽說,吳國發行國債付出的利息可不低啊!”李存勖有些猶豫。
那些節帥和刺史們可不比普通百姓,若是利息定得低了,只怕他們不會買賬;但若是利息太高的話,對將來還債的時候又是一大筆開銷。
景進不以為然道:“陛下身為君王,遇到困難,各地節帥們正應該竭盡所能提供幫助,這才是臣子的本分。如今陛下向他們發行國債,等到渡過眼下難關之後,再將借的錢糧都還給他們,怎麼能向陛下要利息呢?”
“若是陛下發行國債的話,小人願意將所有積蓄都拿出來購買,並且將來也不需要償還。連小人都如此做了,想必那些大臣不會連小人都不如吧?”
李存勖聽了頓時極為高興,道:“很好!看來你果然對朕忠心,只讓你當個伶人,實在是有些屈才了!”
第二天,李存勖召集朝廷百官,宣佈將要仿照吳國,發行國債。
雖說沒有利息,而且李存勖也沒有說明將以何物作為抵押,不過李存勖身為天子都公開向臣子借錢了,百官和各地節帥、刺史們也不得不表示一下,紛紛出錢購買。
很快,後唐的財政危機得到緩減。
……
發生在河北的災荒以及後唐遇到財政困難的訊息很快就被吳國探子打聽到。
洛陽城中,楊渥此時也在與駱知祥商議著財政方面的事情。
相比於陷入崩潰狀態的後唐財政,吳國的財政狀況自然要好得多。
這一次滅蜀之戰,吳國不僅沒有消耗多少錢糧,反而在攻佔成都後收穫頗為豐盛,光是蜀國各地府庫中積蓄的現錢就有三百多萬貫,若是再加上繳獲的其他物資,那收穫就更多了。
此外,如今已經是十月,夏收徵收的錢糧已經逐漸運送到府庫,所以如今吳國的財政不僅沒有緊張,反而變得更加充實。
不過府庫充實並不代表就沒有問題,事實上此時楊渥就在與駱知祥商議著將要對財政稅收進行重大改革。
第一個重大改革就是改變目前實行的過於集中的稅收政策。
當初淮南時代,楊行密還健在時,為了儘可能的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楊渥以強力手段將地方財權給收攏上來。
地方的稅收除了留下必要的部分外,其他的都要送到廣陵進行統籌調撥。
這樣一來,各地刺史和將領們即便掌握了兵權,但他們的後勤供應卻不得不依靠中樞,這就最大限度的杜絕了地方勢力坐大的可能。
之後這二十年裡,吳國正是依靠著高度集中的財政制度,以及其他各種手段,共同保證了吳國的集權,讓楊渥能專心對外,而無需擔憂內部動亂。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楊渥的這項制度其實就是仿照歷史上北宋的財政制度,所以在繼承了這項制度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不可避免的也會繼承這項制度帶來的不利一面。
歷史上北宋財政太過集中,結果使得地方被削弱得太過,以至於不管是面臨外敵入侵,還是遭遇天災,或者要建一些大的工程等,都只能依靠朝廷,地方上卻沒什麼作為。
此外,以前的政策是將地方收入大部分都收歸朝廷,但地方官府不可能不花錢,為了應對開銷,許多地方官都不得不設立各種名目來收稅,這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如今吳國還算強盛,所以看不出有什麼問題,但若是時間持續久了,地方被過度削弱的問題就會凸顯。
所以楊渥想著,如今吳國削弱地方勢力的努力已經基本成功,朝廷的威嚴也已經深入人心,再加上吳國掌控的地盤越來越大,光靠朝廷很難管控過來,所以應當適當給地方財政鬆鬆綁。
楊渥決定進行分稅制,具體來說就是,各州的稅收五成上交朝廷,一成交給各省排程,剩下的四成則留在當地州府。
若是按照之前的財政政策,地方每年的稅收除了留下必要的用作開支外,其他的都要上交朝廷,如今卻有近一半的收入留在地方。
所以經過改革,地方財政收入必然會大幅度增加,而朝廷的財政收入相應就會大幅度減少。
為了配合這套制度改革,相應的一些原本由朝廷負責的支出,此時當然也要轉給地方來負責。
比如以前負責各地治安的廂軍,其軍餉供應全部由朝廷負責,經過改革後就會由地方負責。
當然,為了避免地方勢力再度擴張,楊渥對各地廂軍的人數也做了一些限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