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部分(第2/3 頁)
漢朝初年的呂后,唐朝初年的武則天,北宋太宗,明朝靖難之役等等,更別說還有許多王朝都是在初期就出了亂子,皇位被異姓給奪去。
吳國立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統一天下的時間有三十多年,看上去很長,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若是楊渥能順利將大權移交到楊琰手中,再傳承個十幾二十年,那麼吳國經過從楊行密到楊渥,再到楊琰的三代傳承後,統治基本上就能穩固下來。
而像這種傳承日久,已經深入人心的王朝,其他異姓再想奪取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比如司馬炎奪取曹魏,宋齊梁陳先後交替,還有北朝的西魏、北周、隋朝的交替等,這些王朝之所以如此輕易就被人替代了,說到底還是立國的根基不夠穩固。
而像漢朝、唐朝等傳承夠久的王朝,要想篡位就沒那麼容易了,曹操也好,朱溫也好,他們的地盤都是一手一腳打下來的。
對於楊渥來說,既然自己已經老了,那還不如趁著現在頭腦還清醒的時候就完成皇位的交替,這樣自己還能幫扶楊琰一程。
等到幾年後,楊琰徹底掌握了權利,到那時自己也就能完全放手了。
楊渥的決心無法變更,第二年二月,楊渥在洛陽正式宣告遜位,稱太上皇,由太子楊琰登基,並接受百官朝賀。
遜位之後,楊渥避居宮中,新帝楊琰每日都會前去探望。
三個月後,楊渥忽然思念起江南的風光,再加上此時楊琰已經基本掌控了朝局,於是決定乘龍舟回金陵。
一路上,從洛陽到江都,百萬人沿河道守候,為太上皇送行,至金陵時,更是受到無數百姓的熱烈歡呼,“萬歲”之聲此起彼伏。
江南各地的官員更是紛紛前來,想要覲見,然而楊渥卻全部加以回絕。
到了金陵後,或許是這裡的氣候更加宜人,所以楊渥的身體居然越來越好,彷彿活出了第二春一般。
可惜,這一切依舊擋不住身體的不斷衰老。
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朝中的局勢在楊琰的掌控下,一切都顯得井井有條,國中的人口持續增加,商貿持續繁榮,農業接連豐收,許多人都在高呼著,盛世已經到來。
當然,在盛世的背後,免不了也會出現一些紛爭,然而這一切對楊渥來說都已經不關他什麼事了,只要不出大的變故,他都不會再輕易的干涉朝政。
唯一的一次干涉朝政之舉,或許就是關於海外領地的事。
在楊渥退位後三年,海外呂州發生土著暴動,朝中派遣前去鎮壓的大軍卻在途中遭遇風暴,損失慘重。
朝中許多官員都認為海外蠻夷之地,得之無甚益處,反而浪費國力,所以主張應該放棄呂州。
對於這種呼聲,遠在江南的楊渥得知後大為氣憤,當即就傳詔洛陽,要求楊琰將持這種主張的幾個官員全部罷免。
楊琰原本就反對拋棄呂州,如今又得了楊渥的手詔,自然悉數照行,不僅罷免了這些官員,更是下詔說,海外領地乃楊渥艱辛開闢,後世之人若是膽敢廢棄,便是拋宗忘祖。
在楊渥父子兩代人的強力推行下,終吳國一朝,便是國勢再怎麼艱難也沒有人再提出要拋棄海外領地。
而海外各州也逐漸完成同化,最終融合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時間流逝,終於到了楊渥七十八歲這年,在江南安居多年的他病倒了,而且再也沒能痊癒。
這年的冬天,結束紛亂、統一天下、建立吳朝的一代雄主楊渥,在金陵病逝。
其子楊琰於同年八月初五日,葬楊渥於金陵孝陵,諡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純仁至孝皇帝,上廟號為世祖……
(全書完)
後記
完本了。
作者君心中真的是感慨萬千,首先一點當然是要感謝諸位書友一直以來的支援,若非如此,作者君很難堅持到最後。
這不是虛言,而是真真實實的感受。
許多老讀者肯定都知道,作者君曾經一度斷更好幾個月時間,至於原因嘛,一開始是因為病了,需要休養一段時間;不過等到病好後,卻發現已經沒有繼續寫下去的靈感了。
所以那段時間真的想過放棄,不過後來作者君發現,即便已經斷更許久了,但依舊有讀者在堅持投票,這讓作者君又感到壓力山大,所以即便是咬牙堅持,也要將其完本。
對於小說最後的結局,很多讀者都說太倉促了。
其實在作者君看來,如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