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那麼這次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嘗試?
李剛:
這個案件我想有兩個方面,一個作為個人利益的維護方面。另一個角度,我們想透過這個訴訟,將政府應當做的行為在這個訴訟中給提出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彌補法律空白的一種努力。
解說:
2005年12月27號,張瀟藝去世一週年的日子,記者再一次來到天津。雖然一年過去了,悲劇的陰影仍然沒有散去,不同的是,此時張瀟藝的父母更多了一份堅強,多了一份期待。
張建華 張瀟藝的父親:
其實我已經做到了我覺得,我就勇敢地站出來了,敢於面對這個事實。用我們的事實來提醒那些沉迷在網路裡的孩子們,趕緊醒過來吧,回到父母的身邊。
解說:
正當張春良和李剛為了中國第一起網路遊戲訴訟案四處奔走,積極籌備的時候,更多的社會力量也在共同為幫助孩子健康上網而忙碌著。2005年3月,由中央文明辦、共青團中央等五家單位在全社會發起了一場倡導健康上網,幫助未成年人戒除網癮的大行動。而他們所依靠的正是分佈在全國各地許許多多志願者無私的付出和愛心。
郝向宏 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秘書長:
我們的志願者隊伍也在不斷地擴大。到目前來說,我們的志願者已經有將近1萬多人,那麼這1萬多人的志願者涉及到這樣幾方面,他們有心理學、社會學、法律方面的專家、學者,同時有長期從事教育的工作者。
解說:
應力,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幫助未成年人戒除網癮行動志願者團顧問。作為一名志願者,應力除了本校的學生,還透過網路、書信或電話,與其他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建立聯絡。週末或者晚上應老師就會召集孩子們到自己家中聽音樂、講故事、做遊戲,應老師的家成了心理輔導站。
記者:
像這樣的你跟孩子們在家裡的這種聚會,大概多長時間會有一次?
應力 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教授:
一星期吧。
記者:
一個月幾次?
應力:
一個月次兩三次,有的時候一星期。
解說:
拉著應老師手的這個少年名叫小偉,今年16歲。四年前,小偉迷上了網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曠課、逃學成了家常便飯,有時甚至夜不歸宿。在小偉的記憶裡,時間最長的一次,他曾經連續在網咖裡呆了整整兩天三夜。
小偉 網癮少年:
就是實在太累了,就趴在那兒眯一會兒,然後吃的、喝的都在裡面。不知道外面是白天還是黑夜,是晴天還是下雨,甚至出來了以後都不知道今天是幾號。
解說:
而此時家人的勸告已經毫無作用了,母親的眼淚和哀告在小偉眼中失去了重量。
小偉的母親:
有一天大雪紛飛的時候,我跪下了,家裡有個陽臺,我跪下了,大雪紛飛的時候,我跪在地上,我說老天爺,我向你討回孩子,你把我孩子送回來,就是下面的褲子都溼了,整個人都雪白雪白的。
小偉:
那時候可以說是冷血動物了,不食人間煙火,好像。
解說:
一次偶然的機會,小偉遇到了應力老師,生活從此發生了變化。
應力:
當初我就問他,我說是你自己來得嗎?他說是我自己來的。那我說你能不能把頭抬起來,因為他一直低著頭,他說我習慣低頭。那我說你不習慣跟別人聊天說話嗎?他說我不習慣,他說這幾年我除了網咖,然後就是一個人躲、藏。
解說:
針對小偉的特點,應老師設計了專門的心理輔導方案,進行一對一個性化的輔導。小偉回家後,應老師又透過電話保持聯絡。經過三個多月的輔導,變化終於漸漸在小偉身上發生,以前由於沉迷網路,小偉和母親的關係冷漠地如同陌路人,為這母親不知傷心過多少回。然而有一天小偉一句出其不意的話,讓母親看到了希望。
小偉的母親:
他說我們是母子啊,有血緣關係,你想著我,我也要想著你,就這樣子。
記者:
您當時聽了以後,您怎麼想?
小偉的母親:
聽的時候,高興。孩子變了,變回來了,孩子回來了。
解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