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可以寫得好看'388'
侯泰奉皇帝之命前來,迎接他的是氣焰囂張的朱高煦,這位造反兄傲氣十足,竟然面對天子來使南面而坐,看那架勢大有我造反我怕誰的意思。
而朱高煦下面所說的話就很明顯是他的心裡話了:
“靖難時候,沒有我出力,哪有今天,結果太宗(朱棣)聽信讒言,把我封到了這個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籠絡我,現在的皇帝又想用祖制來壓制我,我怎麼可能久居此地!”
接著,他又向侯泰主動出示了自己的兵馬軍器,明目張膽地說:“這些就可以橫行天下了!回去告訴你的主子(歸報爾主),把那些煽動他的奸臣們抓來送給我,再和他接著談(徐議我所欲)。
看看這些用詞,所謂“歸報爾主”、“徐議我所欲”,給他三分顏色,他卻想開染坊!真是無恥之極!
從古至今,像朱高煦這樣的無賴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明明自己搞陰謀,卻總喜歡誣賴別人,給他留面子,卻是給臉不要臉。
對付這種無賴,實在是不用講道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一個響亮的耳光。
其實你很脆弱
到了這個地步,不打也得打了,朱瞻基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如何平叛,當時大臣們都認為應該派遣陽武侯薛祿帶兵平叛,而張輔更是十分積極,希望能帶兩萬兵馬去掃蕩他的老朋友。
但楊榮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如果皇帝親征,必定能夠一舉擊敗朱高煦。
張輔不服氣,與楊榮爭論了起來,雙方爭執不下,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出去打固然省事,卻不能保證勝利,自己親征雖有氣勢,但危險太大,無法保證安全。
正在他猶豫不決之時,大臣夏原吉只用了一句話,便堅定了朱瞻基親征的信念:
“皇上忘記了李景隆的事嗎?”
李景隆?對,就是那個飯桶李景隆。
當年建文帝把兵權交給這個飯桶,結果一敗塗地,想到這個飯桶的結局,朱瞻基立刻下定決心,親征!
誰說李景隆是飯桶、廢物?從這件事情上看,飯桶廢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後人的作用,功德無量啊!
宣德元年(1426) 八月十日,朱瞻基親征樂安,大軍行動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經到達樂安城外。
朱高煦固然是無賴,但無賴想要幹出點事情來,靠耍賴是不行的,還是需要點本事的。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389'
他原先以為是薛祿帶兵來平亂,並不放在眼裡,沒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親自前來,一下子慌了手腳,組織士兵們抵抗,卻少有聽命者。
這個時候,朱高煦才發現自己是如此地脆弱。
朱瞻基實在不是等閒之輩,在征途之中,他曾經問手下的大臣們:“你們認為朱高煦會如何行動?”
有大臣回答:“樂安太小,他可能會進攻濟南,以抗拒大軍。”
也有大臣說:“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會帶兵南下。”
朱瞻基笑著搖了搖頭,說道:“你們說得都不對,濟南雖然很近,卻不容易攻,而且大軍行軍迅速,他也來不及攻擊,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們的家屬都在樂安,怎麼可能願意往南邊走?”
“他會一直在樂安等著我的”
事實確實如此,朱高煦一直都在樂安,倒不是因為他想決一死戰,而是他別無去處。
大軍到達之後,並未強攻,只是用火銃和弓箭射擊城上守軍,雖然沒有動真格的,氣勢卻十分嚇人,城中守軍本來就沒有什麼鬥志,這樣一來更是失魂落魄,紛紛逃亡。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戰場局勢和士兵心理,派人將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說明首惡必辦,協從不問的原則,並給朱高煦很周到地標上了生擒和擊斃兩種價碼,城中的人頓時蠢蠢欲動,就連朱高煦身邊的侍衛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們看著朱高煦時的眼神,就如同看著一個金燦燦的豬頭。
朱高煦狼狽不堪,只好派人出誠送信,表示願意出城投降,只是希望有一個晚上的時間告別親人,就前來自首。
朱高煦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第二天他準備開啟城門,投降朱瞻基,然而他手下的部將王斌拉住了他,對他說了一番義正嚴辭的話:
“寧可戰死,決不做俘虜!”(寧一戰死,毋為人所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