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頁)
城府極深的楊士奇聽到這句問話後,敏銳地感覺到了這一點,他立刻意識到,決定太子命運的關鍵時刻來到了。
他緊張地思索著問題的答案。
趁著楊士奇先生還在思考的時間,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這個問題難以回答又十分關鍵。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361'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積極,勤懇做事,和群眾(大臣)們打成一片,能獨立處理政事,威望很高的話,那太子一定完蛋了。
你爹還在呢,現在就拉攏大臣,獨立處事,想搶班奪權,讓老爹不得好死啊。
既然這個答案不行,那麼我們換一個答案:
太子平時積極參加娛樂活動,不理政事,疏遠大臣,有事情就交給下面去辦,沒有什麼威信。
這樣回答的話,太子的結局估計也是——完蛋。
這又是一個非常類似二十二條軍規的矛盾邏輯。
太子的悲哀也就在此,無數太子就是這樣被自己的父親玩殘的,自古以來,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關係始終是處理不好的,在封建社會,皇帝就是一把手,太子就是二把手,自然逃脫不了這個規則的制約。
你積極肯幹,說你有野心,你消極怠工,說你沒前途。
幹多了也不行,幹少了也不行,其實只是要告訴你,不服我是不行的
讓你幹,你就不得休息,不讓你幹,你就不得好死。
這似乎是很難理解的,到底是什麼使得這一滑稽現象反覆發生呢?
答案很簡單:權力。
誰分我的權,我就要誰的命!(兒子也不例外)
朱棣很明白,他最終是要將權力交給太子的,而在此之前,太子必須有一定的辦事能力,為了帝國的未來,無能的廢物是不能成為繼承人的,所以必須給太子權力和鍛鍊的機會,但他更明白,要想得一個善終,混個自然死亡,不至於七八十歲還被拉出去砍頭,就必須緊緊握住自己手中的權力,直到他死的那一天!
兒子是不能相信的,老婆是不能相信的,天下人都是不能相信的
這就是皇帝的悲哀。
好了,現在楊士奇先生已經完成了他的思索,讓我們來看看他的答案:
“太子監國期間努力處理政事,能夠聽取大臣的合理意見,但對於不對的意見,也決不會隨便同意,對於近臣不恰當的要求,他會當面駁斥和批評。”
這就是水平啊,在朱棣舉辦的現場提問回答活動中,楊士奇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想出這種兩全其美的外交辭令,實在不簡單。
既勤懇幹活禮賢下士,又能夠群而不黨,與大臣保持距離,在楊士奇的描述下,朱高熾那肥頭大耳的形象一下子變得光輝照人。
(長篇)明朝的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362'
朱棣聽了這個答案也十分滿意,臉上立刻陰轉晴,變得十分安詳,當然最後他還不忘誇獎楊士奇,說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人。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朱棣和楊士奇各出絕招,朱棣施展的是武當長拳,外柔內剛,楊士奇則是太極高手,左推右擋,來往自如。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似乎可以算是武當派的同門師兄弟。
於是,永樂十年(1412)的這場紛爭就此結束,太子黨受到了沉重打擊,太子被警告,地位也有所動搖,但由於楊士奇等人的努力,終於穩定住了局勢。
可是太子前面的路還很長,只要朱棣一天不死,他就會不斷受到朱高煦的攻擊,直到他登上皇位或是中途死去。
事實也是如此,另一個更大的陰謀正在策劃之中,對太子而言,這也將是他監國二十年中經受的最嚴酷的考驗。
在朱高煦持續不斷地誣陷詆譭下,朱棣確實對太子有了看法,但暫時也沒有換太子的想法,皇帝這樣想,下面的大臣們可不這樣想。
看到朱棣訓斥太子,許多原先投靠太子準備投機的官員們紛紛改換門庭,成為了朱高煦的黨羽,但楊士奇卻始終沒有背棄太子,他一直守護著這個人,守護在這個看上去遲早會被廢掉的太子身邊。
大浪淘沙,始見真金。
不久之後,一場更大的風暴到來了,太子和楊士奇將接受真正的考驗。
永樂十二年(1414)九月,朱棣北巡歸來,當時太子及其下屬官員奉命留守南京,聞聽這個訊息,立刻派人準備迎接,但迎接時由於準備不足,有所延誤,朱棣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