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銀子怎麼花?(第2/3 頁)
!”崇禎一正臉色,肅然道,“自古以來就是無農不穩,無商不富,一個國家要想富國強兵,就非得有繁榮的商業不可,可要想商業興盛就得先有強大的實業生產出足夠多的商品才行。”
“譬如棉布,你得產出足夠的棉布,然後才能人人有衣穿。”
“又譬如糧食,你得種出足夠的糧食,然後才能人人有飯吃。”
“再比如房子,你得蓋足夠多的房子,然後才能人人有房子住。”
說到這裡一頓,崇禎又道:“然而現實卻是,既沒有這麼多棉布可以用來做衣裳,也沒有那麼多糧食可吃,更沒有那麼多房子供大家住。”
“那麼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我們是田太少種不出那麼多棉花嗎?”
“我們是地太少種不出那麼多糧食嗎?是蓋不出那麼多房子嗎?都不是。”
“今天先不說糧食和房子,就說棉布,烺兒、炯兒你們應該都看過鬆江府的奏章,可還記得松江府大概有多少畝棉田?”
“這?”朱慈烺和朱慈炯都答不上來。
最後還是康曦答道:“松江府及附近州縣共有棉田約160萬畝,可產籽棉96萬擔,淨棉32萬擔,可年產各種棉布約2800萬匹。”
【注:擔為重量單位,1擔=100斤】
“好。”崇禎欣然點頭,又問道,“那麼松江府耕地有多少畝?”
“這個兒臣知道。”朱慈烺忙道,“自從張居正清丈土地之後,松江府的耕地面積一直維持在470萬畝左右。”
“那麼問題來了。”崇禎又問道,“松江府明明有足夠的耕地,為什麼就不能多種一百萬畝棉花,然後多生產兩千萬匹棉布?”
“這?”朱慈烺再次被崇禎給問住。
因為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他的知識範疇。
但是康曦不愧出身於商賈世家,說道:“因為江南八府一州就只能夠賣掉大約兩千八百萬匹棉布,再生產出兩千萬匹棉布,就會積壓又或者賠本賤賣,那麼棉農、織戶還有販賣棉布的行商、坐商就都會虧本。”
“怎麼會?”朱慈炯道,“江南八府一州用不了這麼多布,還有江西、福建、湖廣以及兩廣佈政使司,天下還有好多百姓無所衣,布商為什麼不把布賣到外省去?”
康曦嘆道:“因為將棉布運到外省需要車馬船資,所以價格就會暴漲,一匹最普通的松江棉布在江南只賣1錢到1錢五分,可是販賣到湖廣就需要賣到3錢以上,如果販賣到雲南貴州更是需要賣到1兩以上,否則就會虧本。”
“但是別說1兩,3錢的價格普通老百姓就已經買不起了。”
“所以那裡的老百姓寧可穿本地的麻布或者葛布,因為本地的麻布葛布價格低廉,儘管做工非常粗劣,而且不保暖。”
“不對啊。”朱慈烺道,“布商為什麼不直接在湖廣又或者雲貴找農戶種植棉花,然後找當地的織戶去紡織棉布呢?主樣棉布價格不就下來了?”
“事情又哪有這麼簡單。”康曦苦笑道,“因為當地並沒有足夠數量的織機,而打造一架織機需要一筆不菲的開支。”
“而且當地百姓並沒有從種植棉花獲利的先例,因而通常需要先支付定金才會願意種植棉花,這就更加推高了布商在當地生產棉布的成本。”
“而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一個織戶需要數年才能夠成為熟練織工,在此之前所編織的不是殘品就是次品,根本就賣不上好價錢,也就是說數年內,布商都是需要虧本經營的,所以根本沒有布商承受得起。”
說到這裡,康曦忽然神情一動,難道說?
崇禎笑道:“太子妃,現在知道該怎麼花銀子了嗎?”
“兒媳知道了。”康曦這個時候已經徹底反應過來,大眼睛閃閃發光,“就是給那些想在湖廣、雲貴生產松江棉布卻又苦於沒本錢的布商借貸!幫助他們熬過最艱難的時期,等到他們開始盈利了再連本帶息償還銀號的銀子。”
“不光是棉布。”崇禎擺手說,“還有絲綢、瓷器、陶器、玻璃琉璃等各行各業,也不光是扶持異地生產,還可以扶持生產技術的改進,使得生產成本變得更低,這樣地域對產品的限制就會更加小,商品流通就會變得更加繁榮。”
好吧,說白了這就是明朝版的產業複製及產業培植。
產業的培植和複製從來都是一個浩大且艱鉅的工程。
如果沒有政府提供針對性的資金扶持,並給出足夠多的優惠政策,產業複製和培植純粹就是痴心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