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少呢!
我呢?我在做什麼?
每個看到這些事蹟的人都會問,是什麼使這些高中學生如此成功?
是啊,是什麼呢?
我懷著嫉妒和羨慕的心情看著接下來的評論和分析。
高中生成功的根努力+寬容
………【刺激(二)】………
評論分析得非常合理,但是絲毫不能減輕我心中的壓抑。
評論上寫,高中生之所以能夠成功先是追根究底的態度。
這其實是把事情搞個水落石出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事情的因果關係才會清晰,新的正確的結論才會產生。
“我總是喜歡問為什麼。”愛麗娜在搞明的同時,還去了丹麥收集民間口頭傳說,目的是想弄清楚,在二戰如此殘酷的時期,丹麥人為什麼和怎樣保護一部分猶太人免遭德國納粹的種族滅絕屠殺。“光得到事情的結果是遠遠不夠的,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會生這樣的事。”
文中分析尋找幫助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學生的經驗不足,理論不深,在研究中往往會走彎路,因此,學生自尋找專家的幫助就是一種規避研究風險的聰明舉措。邁克爾花了3年的時間創作了第一部音樂作品後,打電話給匹茨堡一知名演唱組合的成員之湯尼?雲的父母親,請他們來觀看演出。儘管兩位因事沒能到場,但還是把這部作品交給了湯尼。“湯尼寫來了5頁的信,告訴我哪兒比較好,哪兒差一些。”這對邁克爾以後的音樂創作幫助很大。
他們到是懂得應該如何尋找幫助,但是我們中國學生呢?憤恨中,我又咬起了自己的牙,中國的教育制度就沒有鼓勵過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基本上就是老師告訴你答案,然後讓你自己記憶背誦。
不是說這種方式不好,但是並不是適用所有人,或者對於低年級的小孩來說,應該打好基礎,牢牢記住老師所教的知識,但是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更多的應該是鼓勵學生如何研究學習吧。如果側重的是對孩子收集材料、獨立提問的研究能力的培養,到了中學,確定研究方法,實施研究計劃的能力,則成為培養的重點。
但是這正是我們現在教育所欠缺的啊!
評論上指出興趣、熱情和毅力是至關重要的。
沒有興趣的事不會長久,沒有熱情和毅力的人不能持久。“使我能持續寫下去的是我有話要說。我從不為寫而寫。”納沙說。“我一直對明很感興趣。”卡維塔說。而約翰則認為:“如果一件事對我是重要的,我就會全力以赴,並從中得到快樂。”
另外,對孩子們的思考研究持寬容態度的家長和教師的作用非常大。孩子畢竟是孩子,在研究時總會出錯。此時,家長的寬容和教師的指導就是對他最大的幫助,否則,一棵剛剛破土的幼苗就有可能被扼殺了。約翰的父母允許他把廚房當作實驗室,也不責怪他在試驗中把家用攪拌器的馬達燒壞,反而鼓勵他繼續試驗。南卡羅來納州青少年科學研究會的教授們給約翰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和指導,使他能準確選擇試驗方向。
而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家長和學校給了我們什麼指導?又給了我們什麼包容?
家中哪個小孩稍微皮一點,如果拆了家中的什麼電器啊,或者其他什麼東西,大概迎接他的應該是父親的一頓板子吧,這樣誰還敢去踏雷區啊!
我覺得我很欣賞曾擔任了10年哈佛大學校長的6登庭教授所說的話,他在2年退休後還被聘為這所世界著名高校的榮譽校長。
他曾說,要成為哈佛的學生,光學習好是不行的,還要看他是否有開創新天地的創造性;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單關心自身專業領域是不足的,還要看他是否有關注其他方面的廣泛興趣。
而這不僅是哈佛大學對優秀學生的評價標準,也是整個美國社會的評價標準,也漸漸成為了後來世界範圍的評價標準。
想起以前我看《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時,一個朋友告訴我的話。
開菲,你知道嗎,我看了《哈佛女孩劉亦婷》之後,不僅沒有感,反倒是冷汗直冒,大腦中總是紅燈不停在閃爍:可怕、可怕……劉亦婷成長的過程,似乎是一個工業產品被設計、生產的過程,面面俱到之中獨獨看不到孩子的自主展和選擇。這種教育方式太可怕了。
劉亦婷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讓我想起了著名學者施蟄存評說傅雷教育兒子傅聰的一句話:“他要把他的兒子塑造成符合於他的理想的人物。這種家庭教育是相當危險的……”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