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頁)
全封閉的深黑色金屬層。
轟鳴聲還在繼續,不一會兒,深黑色的金屬層再次分裂開來,並同樣的向四周隱沒。
與此同時,一個巨大的平臺漸漸顯露出來,這便是隱藏在iea太平洋基地核心區域的發射場。
未安轉好的發射塔架、一架巨型運載火箭、還有星艦宇宙飛船正一一靜候在發射場上。
不得不令人佩服iea地下基地的設計和建造者,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大大的增加了基地的保密性,同時又解決了宇宙飛船及運載火箭等巨型物資從地下基地運輸到地面的難題。
在過去的時間裡,原晧宸甚至曾經聽少數科學家在猜測,整個iea太平洋基地其實就是一艘正在不斷建造和完善的巨型太空飛船!
當然,原晧宸考慮到地球上還不具備如此強大的運載能力可以將如此龐然大物送上太空。
所以,他並沒有信以為真。
經過整整一天的除錯和安裝,在iea太平洋基地眾多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之下。
高大的發射塔架終於聳立於發射場,星艦宇宙飛船也已經完美的搭載在於巨型運載火箭之上。
考慮到安全穩定性、環境的保護因素、以及國際《禁止大氣層核試驗條約》的制約。
在本次的行動中,星際探索聯盟太平洋基地還是計劃選用傳統的化學火箭推進器,將包括星艦宇宙飛船、可分離式核動力推進器、火星居住艙、泉月號火星登陸飛行器在內的各個元件先後運送到地球軌道上,然後再完成拼裝工作。
目前iea組織的太空航行科學技術正處於核動力與傳統化學推進系統相交替的革新時期。
從本質上說。iea組織的核動力推進系統的技術水平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
為了發展核動力太空推進系統,星際探索聯盟專門在20世紀末成立的了核動力研究院。
經過近50多年的努力,核動力研究院終於初步踏進了核動力太空推進技術的門檻。
宇宙飛船中的核動力系統與地面上的核動力系統,在技術要求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太空中利用核能推進系統,必須考慮體積、能耗、冷卻以及輻射對宇航員的健康威脅等一系列問題。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早在上世紀就開始進行核能推力火箭的研究,但美國直到現在也沒能研究出實用的核能推力發動機,僅有的成果是推力較小的核能離子火箭,這種推進器只適合在行星探測器上使用,但要用到載人星際旅行上就遠遠不夠用了。
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iea太平洋基地核動力研究院的科學家設計了三種針對核動力推進系統的模型:
第一種模型:因為太空沒有水或者空氣這種介質,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無法採用螺旋槳而必須利用噴氣的方式。所以,當核反應堆中產生大量熱能時,將推進劑(如液態氫)注入,推進劑會受熱迅速膨脹,然後從發動機尾部高速噴出,產生推力。這種方法目前最容易利用,但是實際產生的速度增益效果有限,還達不到超遠距離的星際旅行的需求。
第二種模型:核反應堆會產生很多高速移動的離子,我們利用磁場來控制這些高能粒子的噴射方向,從而使火箭產生反衝運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推動比異常大,無需攜帶任何介質,持續性強。可惜,以現有的技術能力還是很難有效駕馭這些高能粒子。所以,nasa花費了這麼多年,也只是研究出適合在行星探測器上使用核能離子火箭。
第三種模型:這就是iea核動力研究院設計的簡單直接又粗暴的加速方式……利用可控制的“核爆炸”。
這是一種十分大膽而瘋狂的方式。在這個模型裡,不再是利用受控的核反應,也不需要考慮是核聚變還是和核裂變的問題。因為在太空中,穩定核聚變和核爆炸帶來的反衝總量並沒有本質區別。
利用穩定可控的“核爆炸”來推動宇宙飛船,這種推進系統被iea核動力研究院稱為【核脈衝推進系統】。
【核脈衝推進系統】在理論上,就像天體物理研究院瓦特院長粗糙的比喻一樣,“我們要在宇宙飛船的屁股後面像點燃中國鞭炮一樣,接連不斷的完成一個又一個的核爆炸。”
但是在實際的操作執行中卻必須依靠極為細膩的技術手段,其複雜程度根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在iea核動力研究院設計的【核脈衝推進系統】裡,動力系統中裝載的核燃料被精度細化為極大數量的微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