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3 頁)
因為大家都沒鞋子穿?”
再舉個真實的例子:
有一天我跟一對夫妻去吃日本料理。丈夫說他要喝咖啡,還沒問服務生,太太已經笑了:“老公啊!你是吃日本料理,人家只有茶,不會有咖啡的。”
丈夫反問太太:“你不問,你怎麼知道?說不定就有。”
接著,把服務員叫來問,果然,有咖啡,而且很快就端上來了。讓那太太挺尷尬,問服務員:“奇怪了!我記得不久前到你們這兒來吃飯,我要喝咖啡,你們說只有茶,沒咖啡,為什麼今天有了呢?”
那服務員說:“就因為上次您問咖啡,我們沒有,想到可能有些客人需要,所以立刻進了一套煮咖啡的機器。”
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啟發。那丈夫是“明知八成沒有,還要問”。太太是“想必沒有,認為不必問”。餐廳是“既然客人有需要,就不能固執地堅持日本料理不賣咖啡”。
那不正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最好的例子嗎?
這讓我又想起在一本美食書上談到的真實故事──
有個公司以重金招聘兩位創意人才。從幾百位應徵者當中,選出了四個人,每個人都有非常好的學術背景和專業經驗,讓這公司的老闆很為難。決定再跟這四個人吃飯,聊聊天,感受一下哪兩個比較適合。
四個人都點了牛排。沒多久,牛排端上來了,其中兩個人先撒了一些鹽,才開始吃。另兩位則先吃了一口,才拿起鹽罐撒了些鹽。
就從這個撒鹽的動作,老闆決定了他要的人。
各位猜,是哪兩個?是牛排上來,沒吃,先撒鹽的,還是嘗一口,才撒鹽的?
答案是,後者。正如老闆後來說的,如果你沒吃,怎麼能武斷地認為一定不夠鹹?就算你十回有八回吃到的牛排都要加鹽,你也應該先試一下。我要的是有創意的人,是能在沒有機會中找機會,在絕望中找希望的人,而不是自以為是,獨斷獨行的人。
同樣的道理,讓我們再回到打電話的主題,如果今天你老闆叫你,在怎麼想對方都早已經下班的時間,打電話去。你能武斷地說不嗎?
“明知不可而為之”是成功者的重要特質啊!
第二十章 一喂天下白
中國話最乾脆!譬如一二三四五,日本人說hitotzu,futatzu,mitzu,youtzu,yitzutzu。當韓國人拿起電話說yaobaseil的時候,中國人只講一個字:“喂”。
也就因為中國話的“喂”,那麼簡短,卻能給人打電話的第一印象,所以說的時候更要小心。
或許你要笑話我,未免太誇大了吧!你從小喂,餵了半輩子,就沒聽說連“喂”這麼一聲,也有講究。
好!現在就讓我為您分析。
首先你要知道,聲音很能夠反映身體、反映情緒。舉個例子,你可以從對方接電話慵懶的聲音,猜他八成在睡覺。你也可以由那好像大舌頭的聲音,猜他可能正吃東西。你還能由他有氣無力的聲音,猜他可能有病或在情緒的低潮。你更能由他喘氣或是氣急的聲音,猜他是跑過來接電話,或是正在走路、正在運動。
問題是,有些人雖然沒有什麼不對勁,卻可能因為不會說喂,一接電話,就給人錯誤的聯想。
舉個例子,有些人深呼吸一口氣,卻只用最前面的一點點氣,說“喂”,這個喂通常會感覺比較硬,比較不親切。
為什麼?因為當你只用一口氣的前面說“喂”,表示你要用剩下來的氣繼續說話。
譬如你是很大牌的長官,打電話給屬下:“喂!小張!你到我辦公室來一下。”那是十足的命令句。
如果你把那句話分成兩口氣來說:“喂!”“小張,你到我辦公室來一下。”感覺卻柔和得多。
反過來,如果你用一口氣的最後面一點力量說“喂”,因為說的時候已經快沒有氣了,那氣一定會虛。不信你試試看,先吸一口氣,再吐氣,前面不出聲,直到要斷氣了,才“喂”。是不是顯得病懨懨、懶洋洋的?
雖然用“氣頭”或“氣尾”說“喂”,有那麼不好,但是有人可能是學長官或是耍大牌慣了,就算跟老婆孩子說話,也用氣頭,一副大老爺的樣子。
又有人好像總不呼吸完全,或有哮喘的問題,老是用氣尾。
還有一種人,雖然不在氣頭“耍大牌”,也不在氣尾“作死相”,卻用中間很短的一點點氣說“喂!”
我有個朋友就有這毛病。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