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的統計只有參考意義,試想,投機機構怎麼可能讓你那麼容易發現他們的倉位和資金流動情況呢?就好像說,TOPVIEW資料只能粗略反映中國股市資金流動情況而已,有的時候還不太準確。國際投資者恐怕至少不比我們國內的機構更笨。
長期的穩定性和短期的波動性其實並不矛盾。金融市場對能源價格的發現和反映正是由劇烈波動的短期趨勢組成的。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上獲利靠的是博取短期的價差,而並非長期投資。這與投資一家公司的股票完全不同。而套期保值者的目的主要是規避風險,並不是以博取價差為目的。所以,長期來看,金融市場仍然是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的場所,也並不具備製造高價的功能。
主張投機因素推高油價的觀點或許能夠獲得更多的認同。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多數觀察者注意到了短期價格的波動確實來源於資金的流動和推動;二是主張陰謀論或者金融投機推高價格的觀點聽起來更加“危言聳聽”,大家也更願意相信這是個陰謀。媒體也更願意用這種噱頭來吸引公眾的眼球。一些媒體,包括一些大的媒體就金融投機問題採訪我時,我明顯感到記者的“誘導性”和過分傾向性。而當你很費勁地給媒體解釋這個問題的時候,電視臺最後給你播出的僅僅那幾句支援他們觀點的話。這不能不叫人無奈。
至於地緣政治事件對石油價格的上漲要看它是否對供給和需求造成了實質性的影響。按以往經驗來看,地緣政治事件的衝擊短期內確實會對石油市場造成價格上漲。但是這種突發外部衝擊的性質不一樣,比如從1971年到1981年的兩次石油危機,是人為的造成供給短缺和中斷,因此是較長時間推高了價格。1990年代初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石油市場也出現了短期的價格暴漲。但是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之下,啟動了應急機制,石油價格很快得到平抑。地緣政治事件對油價的短期衝擊是否會持續推高油價要看這一時間的性質和作用。
近期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是伊朗局勢。我個人的看法是,以色列要想生存,必然會解決伊朗的核力量。美國人可能不會動手,但估計以色列等不及。一旦伊朗局勢出現問題,連鎖反應就會出現。不光是石油生產受到打擊,首當其衝的是石油運輸通道。而其他反美國家可能也會藉機利用石油武器打擊美國。那個時候,油價飆升可能不是主要問題了,主要的問題是如何獲得充足的石油供應。如果說,這一輪價格上漲還不能稱之為石油危機而只能稱之為石油價格長期上漲的話,那麼一旦出現政治事件衝擊造成的供應中斷,第三次石油危機是否真的要來了?
也許不用等到伊朗局勢出現問題,只要有這樣的預期,大量的投機資本就會重新流入石油市場,推高價格,獲取收益。試想,海浪都來了,怎麼可能沒有浪花呢?反過來說,沒有海浪,又怎麼可能有浪花呢?
油價波動與金融投機(1)
2008年以來,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從不足100美元迅速攀升至逼近150美元,漲幅超過50%。然而就在7月份底的十個交易日當中,油價又從147美元高位暴跌15%至123美元一線。實際上,2003年以來,國際油價從每桶30美元左右上漲至2008年 140多美元的高位。無論以名義價格還是真實價格來看,國際油價都達到了19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的最高點。高油價刺激了全球性的資源性商品價格上漲,也推動了全球性通貨膨脹的形成和擴散。與此同時,投機是否推高油價的爭論也不絕於耳。但是,國際權威機構對石油市場中的投機行為的調查至今也沒有比較統一的結論。油價波動與金融投機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關係呢?
如何界定投機行為?
美國經濟學家Graham 等認為投資和投機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一種透過認真分析研究,有指望保本並能獲得滿意收益的行為,如不滿足之,就是投機。按照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定義,甚至可把購買並持有商品數十年的長期投資者歸類為投機者,但更一般地,投機是指僅在較短時間內持有商品,多運用金融槓桿,並願意持有短期頭寸和長期頭寸,對任何有價值的金融進行購買、持有和出售,以從其價格波動*利的行為。按照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定義,期貨市場上的投機者是指那些並不生產或使用(某種)商品,以其自有資本交易該商品期貨,透過(該商品)價格變化而牟利的主體。它主要包括大型金融機構(如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養老基金和其它投資基金,但主要表現形式是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