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與眾不同的訓練(第2/3 頁)
曉所有教練戰術的系統!這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間諜系統”。
放眼如今的歐洲足壇,對於控球和進攻的把控和調教,對於對手戰術的研究和剋制,潘毅說自己是第二,估計沒有哪個教練敢說自己是第一了。
關鍵的是,潘毅也沒有躺在自己的那套“間諜系統”上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而是也根據自身和對手的變化而不停地做著變化。
他的足球哲學和戰術理念也是一樣,吸納了各家之精髓,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反過來又在無形中帶來了當下足球比賽技戰術的變革,引領了潮流。
可以這麼說,現在的系統,主要還是起到參考作用,但並不是起到決定作用。
畢竟足球比賽的技戰術就是一門學問,跟這世上任何一個學科,一門手藝一樣,都會經歷時間的洗禮和不斷進化的程序。
拿基本陣型來說,從19世紀現代足球襁褓時期的1-2-7漸漸演化,在不同時代足球人的研究和實踐下,前場人數逐步減少,中後場人數慢慢堆砌,直到今天變成了4-4-2或3-4-3,4-2-3-1之類。
而這些陣型打法最終的落實者,就是場上的球員。
那球員又怎麼最終領會教練員的意圖?就是透過訓練,日復一日的訓練。
由於切爾西這套戰術打法,對球員的控球能力是基礎,因此在訓練中,潘毅是使用了克魯伊夫和瓜迪奧拉在巴薩時的傳統,會開展各種搶圈訓練。
這也就是比較有名的rondo訓練法。
按照克魯伊夫的理論,在足球場上發生的萬事萬物,除了射門,一切皆可歸於rondo。
搶圈和各種小場訓練的意義其實就在於把比賽中的各種場景小範圍化,縮短場景發生的時間以提升強度和球員的緊張感,鼓勵球員多一腳出球,刺激球員儘可能地創造空間,同時提升有球和無球的感受,並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彼此的信任。
這樣當來到實戰中的時候,反覆訓練過的場景時間被拉長,空間更廣大,球員處理起來也就更加從容。
然後,潘毅會對球場區域進行獨特的劃分,以訓練球員們的站位,並相應地讓各個位置的球員更加明確教練對該位置技戰術的要求。
這其實在潘毅的前世也是瓜迪奧拉提出來的,叫做“瓜氏二十區體系”。
在現在切爾西的訓練場上,會有許多橫橫豎豎的畫線。
和傳統的三橫六縱,十八等分割槽域強調對足球場縱向空間的利用相比,這樣的分割槽又更進一步。
大致是把禁區前的黃金進攻區和相應的中場區相結合,再一分為三,開闢出一塊兒大的區域和兩條縱深的通道,這樣橫向區域由三個變成了五個,顯然這種體系就更加註重球場的寬度和橫向空間了。
在傳統分割槽中,大禁區前的黃金進攻區無疑是最重要的。
可以說無論是在進攻或者防守中,誰佔據了這個區域的主導,誰就佔據了主動,進攻球員在這個區域裡可以分到邊路,可以滲透入禁區,可以直接打門。
在相應控球和進攻戰術中,這就要依靠單前腰的能力和作用,不管是古典前腰還是現代前腰。
只不過,在目前豪門中流行的4-3-3陣型裡,由於戰術的革新,前腰這個位置已經被大大弱化了,取而代之的一左一右位置稍靠後的兩名中前衛。
包括現在在切爾西,潘毅用的3-4-3陣型中,前腰的職責也被兩個邊鋒和兩個邊翼衛給分化了,甚至有時候後腰和中後衛的後排插上,也會執行一部分的前腰職責。
因此,現在林加德在切爾西的日常訓練中,就是要習慣於先在兩個邊路,根據戰況再開始向中路遊動,然後再在他最擅長的前腰位置上發揮特點。
而在訓練的過程中,潘毅也會時不時地叫停,然後把林加德,包括格納布里都叫到一旁開小灶。
畢竟對於新加入球隊的球員,特別是進攻球員而言,要完全理解和應用潘毅的這套進攻體系,是需要時間的。
“我們的3-4-3體系,如果不是前場壓迫後得到的反擊機會,那麼進攻一般是從後場發起,並且守門員也會參與其中。”
潘毅講得很細:
“這時三名中後衛會相應地拉開空間,這樣即使面對對面的高位壓迫,在小範圍內也不造成區域性人數上的劣勢。這當然也是三中衛體系最大的優勢之一。”
“由後場向前場出球的時候,後腰還是會佔據中場中路的位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