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部分(第3/4 頁)
到處訪求。老兄如果有得遇到,還望介紹。”
啟聽了,非常佩服,便說道:“那麼小弟歸去,先請家君將諸位薦舉如何?”杜業問道:“尊大人何人?現居中朝何職?”啟便告訴了他。那杜業格外起敬,說道:“原來老兄就是夏伯的公子,小弟著實失敬了。某等志切用世,如承薦舉,定當盡心竭力,使天下義安,不負盛意也。”說著,便將自己的住址說明,又談了一會,方才分別。
啟歸到蒲坂,便將經過情形告訴了伯禹。伯禹道:“既然草野中有如此賢才,當然薦舉,汝可先和他們去說明。”啟答應了,便來訪杜業,湊巧季寧、輕玉二人也同在一起,另外還有一個人,姓然,名湛,是輕玉去結識來的。此人善於詞令,長於交際,亦是一個人才。當下啟到了之後,先和眾人泛泛談了一會,頗覺得都是氣誼相投,便將他父親答應薦舉他們的話說了一遍,並且邀他們同到蒲坂去。哪知季寧說道:“我們能夠藉此出山,發展我們的抱負,固然很好。但是此刻還有點不便,請再稍遲幾年吧!”啟聽了,覺得出於意外,便問為什麼原故。大家都笑而不言,啟頗覺失望,但是亦不好再問。自此以後,啟與杜業請人常常通訊,常常往來,非常之莫逆。
()好看的txt電子書
且說杜業、季寧這班人,都是譏嘲巢、許,抗志功名的人,為什麼啟要薦舉他們,他們倒反推避起來呢?這其間有一種理由,原來那日杜業別了啟之後,便去找到手寧、輕玉等,告訴他們有這麼一回事。他們初聽,都以為甚好,後來輕玉說道:“據我的意思,不如且慢。”大家問他為什麼原故,輕王道:“現在天子退閒,夏伯攝政。照從前的往事以及夏伯的功績看起來,這個天下當然是夏伯的,帝子義鈞一定爭他不過。但是夏伯攝政之後,統一天下的志向太大,手段太辣,恐怕到那時,四方諸侯未必一定的肯歸附他。就使歸附他,亦不過一時脅於大勢,未見得能夠持久。所以我想,我們徹底的為夏伯設法,為公子啟幫忙,還是慢點去輔佐他好。且在下面為他們努力宣傳,做一番下層工作,與他們較為有點利益。如若一徑在他手下任職,到那時反有些拘束顧忌,且限於一隅,不能到處普遍了。”
大家聽了,都以為然。這就是他們不肯立刻就受薦舉的原因。後來這些人果然到處演講伯禹的功績如何偉大,德行如何之美茂,並且亦代啟宣傳,說啟如何如何的才德。那杜業的才學口辯都是很好的。本來夏禹治水,拯濟人民,人民早已心服,再加以杜業請人這樣到處一說,那九州人民自然格外傾心,不但傾心於禹,並且連帶的傾心於啟,這種暗中運動,禹和啟都是不知道的,後來杜業等又結交了一個施黯、一個伯封叔、一個扶登氏,都是非常之才,一代興王卿相之選,差不多他們都已預備好了,專等帝舜一死,夏禹就好即真。但是這種運動都在民間,民間雖已傳遍,而朝廷之上則殊無所知。
後來帝舜南巡,採訪民間風俗,亦漸漸有點知道。但是帝舜以天下為心,禪讓伯禹,出於至誠,亦絕不介意。到了蒼梧的時候,偶然與其它侍從之人談及,後來展轉傳訛,遂說道禹有篡竊之心,舜有疑禹之心,因而作九悲之歌,九疑之山名且因此而得,這種話之不可信,前人早已說過。帝舜既有讓禹之決心,聽說禹要篡位,何必疑?更何必悲?禹在那個時候,攝政已十七年之久,天下大權盡在掌握,即真不過早晚間之事,何必再有叛舜的痕跡!所以民間有這種傳說,就是因為杜業等有這下層工作的原故。不過他們所以要做這個下層工作,並不是反對舜,是伯舜死了之後,天下人心不盡歸禹,所以有這番舉動。經在下徹底的說明,讀者諸君想來總可以明白了。閒話不提。
且說伯禹那日帶了兒子啟出門,商量避讓的地方,啟主張到轘轅去,祭那塊化石。伯禹很以為然,於是就很秘密的向轘轅而來。一日,住在一個逆旅之中,只聽見隔著牆壁,有好許多人在那裡談天。一個說道:“現在伯禹棄掉了我們百姓,不知避到什麼地方去了?我們以後推戴哪個做天子呢?”另一個說道:“先帝的世子商均,聽說亦避開去了。現在找伯禹的人甚多,如同商均這種人,他雖說避開,恐怕沒有哪個去找他呢。”又有一個說道:“先帝待我們百姓並非不好,不過那個商均聽說大無人君之德,我們哪裡敢推戴他?弄到將來,自討苦吃嗎?”又有一個說道:“現在我們總以趕快尋著伯禹為是,尋著了擁戴起來,那麼大事就定了。”又有一個說道:“我從前聽見杜先生說,伯禹如其避位,一定避到此地來的,叫我暗中留意。現在不知究竟來不來?”說到此句,聲音忽然低了,聽不清楚。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