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3/4 頁)
黃龍負圖書
第一百五十回 息慎氏進貢 大頻國來朝
有一年春天,照例又是兒童入學之期。帝舜與君臣商議道:“教孝教弟,明禮習讓,這種科目固然是做人基本的要事,但是恐怕將來有兩種缺點:一種是關於兒童本身的,專讓靜,不讓動,身體發育恐受影響。一種是關於國家前途的,專尚文,不尚武,民氣逐漸委靡,易流於積弱。這兩種流弊似乎不能不預先防到。”群臣聽了,都以為然。
於是大家討論起來,有的主張增加射箭一科,有的主張增加御車一科,紛紛不一。大司徒道:“臣以為射、御二科固然是好的。射可以觀德,可以習勤,不但能夠養成武士,而且仍不失教育原則。但是隻可施之於已經成年的生徒,若是兒童,體力未足,恐怕不甚相宜。現在規定七歲入小學,十五歲人入太學。七歲的兒童,叫他射御,固然萬萬不能勝任,就是十五歲的兒童,亦似乎尚早。臣的意思,最好添一種舞的科目。從前陰康氏的時代,因為陰多滯伏,民氣壅閉,於是創出這種舞法,以教百姓,後來民氣果然多發揚了。所以舞這個方法於人身極有價值。舞有兩種:一種是徒手舞,盤旋進退,俯仰高下,演出種種的節目,與兒童興趣極相合,凡七歲初入小學的兒童都可以用的。一種是器械舞,又可以別為二類:一類是文,一類是武。文舞用籥用羽;武舞用於用戚。羽籥較輕,易於揮灑,凡年在十二歲以上之兒童可用之。干鏚較重,舞動不易,凡十五以上入大學之學生可用之。如此排定程式,以次而進,練習到後來,不但技藝嫻熟,而且力氣亦可以增加。古人有兩句詩,叫作“有力如虎,執轡如組’,就是說這個舞的效果。所以臣的愚見以為要提倡武事,振作士氣,寓之於教育之中,以入學之初新增舞干鏚羽籥一科為最宜。這科名目定為萬舞,未知帝意如何?”大眾聽了都贊成。於是就叫樂正夔等預備起來。從十七年二月入學起,以後都用萬舞了。
又過了多年,忽報息慎國君來朝,帝舜即命百官按照典禮招待。到了覲見的那一日,行禮既畢,息慎國君獻上弓矢,說道:“小國僻處遠方,無物可以呈貢,只此土產,聊表微忱,請賞收吧!”帝舜一看,只見那弓長四尺,矢長尺又五寸,弓矢的材料非鐵非石。矢鏃長約二寸,亦非鐵非石,正不知是何物造成。再看那弓弦上,有一張隆起一個結,彷彿曾經斷了接過似的,料想必有原故,一時不便就問,照例謙謝一番收下。
到得次日,設席款待,帝舜和群臣相陪。因為大司空從前是到過息慎國的,就叫他坐在旁邊,以便談話。漸漸說到息慎國的風土,帝舜便問那弓矢材料的來歷。息慎國君道:“這種材料名叫楛木。顏色有黑,有黃,或微白,而有紋理。實在並不是木類,出於水中,堅硬可以削鐵,不輕易折斷的。這種做矢鏃的材料名叫石砮有兩種:一種出於山,取的時候,必先祭山神。
一種亦出於水,相傳系松樹之脂人水千年,化成此物。有紋理如木質,紺碧色,堅勝於鐵。小國那邊山林多禽獸猛鷙,人民以射獵為生,非此種堅硬的材料不能適用。聽說此種材料各處都沒有的。”
帝舜道:“那麼弓弦的材料與各處亦不同嗎?”息慎國君道:“弓弦材料與各處相同,不過有一種續絃膏亦是各處所沒有的。小國因為瘠苦,無貴重之物可獻,單單選了這幾張弓矢,揀而又揀,試而又試,以求完善。不料有一張弓弦竟試斷了,行期已促,不及更換,就用續絃膏接續,形式雖然難看,但是格外堅久,清帝試試。”帝舜道:“那續絃膏是什麼東西做的?
”息慎國君道:“小國山裡有一種蛇,名叫膠蛇。長不過三四尺,用刀斬作三四段,頃刻之間,復連合為一。再斬作五六段,亦複合為一,而行走愈速。取之之法,斬斷之後,每段趕快用木條夾住,擲之墉外,或懸之樹上,才不能復連。將此蛇搗碎成膏,去接續斷絃,堅韌異常,用了長久,雖他處斷,而此接續之處永不斷,真可寶貴的。”
帝舜君臣聽了,都以為異。息慎國君又向大司空道:“那年大駕辱臨,實在簡慢得很。某久想前來,因為路途不熟,屢屢愆期。不想匆匆已幾十年了。今朝再見,欣幸之至。”大司空道:“某當日因君命在身,未能久留,深以為恨。某當年到貴國的時候,正值隆冬,貴國多|穴土而居,但不知夏天如何?
是否仍是|穴居?”肅慎國君道:“夏天|穴居易致疾病,所以多改為巢居。”
帝舜道:“貴國禽獸既多,不知其中有可以為人利用的嗎?”息慎國君想了一想道:“有的。小國東部一處山上產生一種獸,非牛、非馬、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