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硬是成為了中國畸形文人###的犧牲品,使之一生的道路都坎坷不平、艱辛不已。一夜間從政壇、文壇名人淪為任意受人凌辱的小民,這種打擊是讓人絕望的,畢竟東坡也是人。起初他也打算自殺,但幾次自殺都沒有成功。幸好沒有成功,也幸好從此他承受住了。他轉變了,他以健全的人格承受人格不健全者的迫害。名利生死在他眼中淡薄了,他忘卻了一時得失,以隨遇而安來接受,自此再也沒有自殺過,而是頑強的生活。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只要活著就有人重視他的存在。於是他在苦難中重塑自己,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
《左傳》記有三種不朽:立功、立言和立德。所謂立德的不朽就是人格的不朽。作為崇高德性的榜樣和形象;聖賢之士不會隨著歷史變遷而湮滅;其精神永遠活在後代人之中;成為人類不滅的精神之光。體現在思想和行為中的偉人品格;會跨越時間的長河;紮根後人數百年的行為、心靈乃至生活中。聖賢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千秋萬代。他們不僅提升了所有同時代的人,也提升了後來者。“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聖賢之士是人類的教師,可以百世為師,哺育一代又一代的心靈。
英國作家斯邁爾斯在《人生的職責》一書中,曾講過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古雅典有位名叫阿里斯蒂德的軍隊統帥,他勇敢、正直、善良、儉樸,參加過馬拉松戰役,指揮了柏拉圖戰役,對國家而言,他可謂是功績赫赫。然而更讓百姓欽服的是他善良、儉樸的人格魅力。以至有一天,阿里斯蒂德和眾將士一起觀看一個悲劇演出,當演員一連幾次提到“儉樸”與“善良”的臺詞時,全場觀眾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轉移到他的身上。無疑,他儉樸與善良的人格操守,為雅典人樹立了典範。他雖然是國家的最高階官員,死的時候卻非常貧窮。
改革之初,鄧小平在全黨範圍內倡導解放思想,獨立思考。他尖銳地指出:“許多重大問題往往是一兩個人說了算,別人只能奉命行事。這樣,人家就什麼問題都用不著思考了。”“說話做事看來頭、看風向,書上沒有的,檔案上沒有的,領導人沒有講過的,就不敢多說一句話,多做一件事。”1992年鄧小平南巡,每到一個地方,講話都十分乾脆,不拖泥帶水,切中要害。為表達改革與解放生產力的重要關係,他用共產黨人最看重的“革命”這個概念做比方,“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什麼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的簡短解釋早已成為中國高等院校政治教材的標準答案:“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今,小平同志的很多話堪稱經典,傳遍神州,家喻戶曉。例如:“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不管黃貓黑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領導就是服務”;等等。事實證明,鄧小平的人格魅力與領袖風範,是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是在那個獨特的年代裡形成的。正是這樣,在人生經歷了三起三落之後,他面對時代鉅變仍然鎮定自若有所作為,給祖國和人民交了一份圓滿的答卷,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第三節 人格魅力造就偉大人物成就偉大事業
偉大人格造就偉大人物。一個人之所以偉大;不在於其權力、財富;而在於其人格的崇高。一個人不會因富有而偉大;卻會因偉大而富有;財富並非德性;但德性是財富。聖賢之士之所以偉大;當然由於他們創造了偉大的業績;更重要的是在於他們品德的偉大;他們靠自己的良知獲得了聲譽。
偉大的人物擁有偉大的人格;聖賢之士只能是那些真善美價值的代言人和實現者。他們有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遠大志向;有著“厚德載物”的寬廣胸襟;有著無私奉獻的精神;有著無堅不摧的意志。沒有人格的支撐;才能就會變成惡魔的法杖;沒有德性的智慧很可能是人類的災難。中學時期的馬克思認為:“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馬克思為無產階級奮鬥一生;即使生活條件困苦;反動勢力迫害;也沒有停止自己的工作;不正是他高尚人格精神的輝映嗎?
在悼念居里夫人時;愛因斯坦滿懷崇敬之情地說:“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