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養這個大題目,當作自己終生的必修課。他把黨性修養看成是黨員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過程。他說:共產黨員“要把思想改造看成空氣一樣,非有不可。”他還說:“改造沒個完,一直到死,那時也不能說改造夠了,只是比現在好一點。”他與鄧穎超同志經常相互勉勵,要注意搞好思想改造,不然便有落伍的危險。身居高位的周恩來特別重視帶頭進行黨性修養。他說,自我改造的程度如何,主要決定於自覺性,而領導幹部首先要帶頭改造.因為“只有能自我改造的人,才能改造別人。”他說:“我的確常說我也要改造這句話,現在還在改造中,我願意帶頭。”周恩來一生勤於學習、善於學習,除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注意向其他領導同志、向部下、向黨外朋友乃至向普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學習,以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一般認為,理想人格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社會的、歷史的、家庭的文化影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賴於自身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周恩來人格的形成,主要也是由這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周恩來完善自己人格的另一個途徑是堅持不懈地解剖自己,進行嚴格的自我批評。周恩來是人,不是神。他一生中有過失誤,也犯過錯誤。但他襟懷坦白、嚴於律已,對自己的缺點錯誤,從不隱瞞,從不文過飾非、諉過於人。他經常嚴肅地、公開地檢查自己的錯誤,求得黨和群眾的監督。他說,一個領導者“應該永遠赤裸裸地站在群眾面前。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同志偶像般地來看領導,要具體地、全面地看,他是不是一個好的領導,即使夠,也還要看有什麼缺點,幫助他改正。”對自己工作中的缺點、錯誤,他從不隱瞞,而是嚴於責己。1954年9月16日,他在給胡喬木的信中寫道:“一屆人大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約好於今(17日)早送你,但看後,覺得草稿第三部分可用的材料甚少,也不好刪改,我很不安。原想由我先將各方面初稿彙集改好後再送你修改,不料忙了兩週,竟不能終篇,而且延誤了時間,給你造成極大困難,這是我工作方法上的錯誤,嚴格說,也是思想上的錯誤。現在時間有限……能重寫就重寫,不要受原草稿的任何拘束,也許要便利些。”有些問題,不是周恩來的直接責任,但只要是國務院、黨中央決定的事,他都主動承擔責任。1956年,周恩來提出反“冒進”,這本來是正確的,但卻受到錯誤的批評。三年困難時期,當時國務院各部委及各省、市、自治區上下交困、互相埋怨。周恩來為了安定團結,主動承擔責任,到處檢討。有人說:“總理,你不能把什麼事都擔到你身上。”周恩來說:“我是總理,中央、國務院決定的事我都有責任。”至於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來也曾說過不少違心的話,做過一些違心的事,但人民能原諒他.正如鄧小平同志說的,因為他不做這些事,不說這些話,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減少損失的作用。一代偉人周恩來人雖去,但光彩不減。有人遺憾周恩來沒有留下遺體,沒有留下骨灰,他似乎什麼也沒有給我們留下。但是他給我們留下了凝聚著傳統理想人格精華和共產黨人氣節品格的“周恩來人格”,這是他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豐富極其珍貴的遺產。
第六章 人格魅力形態的多樣性與層次感
第六章 人格魅力形態的多樣性與層次感
人格形態豐富多彩,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可以認識和接觸到很多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但他們各有各的魅力,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哪怕他們有再多的相似之處。同時,不同人所具有相近的人格魅力,也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感,給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
第一節 人格魅力形態多樣性的必然性
人格魅力形態的多樣性,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的:
一是影響人格魅力形成相關因素的多樣性。上一章談到,人格魅力的形成與社會意識、家庭教育、社會關係、學校教育、生活經歷、個人修養密不可分,是人格魅力形成不可或缺的相關因素。這些因素決定性地影響了一個人人格魅力的形成。這些相關因素的多樣性也同樣決定性地影響了人格魅力的多樣性。
從社會意識的影響看,在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社會意識都是紛繁複雜的。社會意識不僅存在於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哲學、宗教等很多方面,即使在每一種社會意識體系內部也有不同的流派之分,在相同的流派中也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以致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群體之間,他們的社會意識也是有著或大或小的差異,有著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