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能做什麼,結果就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其三,這是一種寬容的心理狀態。擁有這種心理狀態的人,對別人總是能夠抱以寬厚、容忍的態度。對別人不苛求,用平常心看待他人缺點。自己有缺點,也允許別人有缺點,不因別人有缺點就看不到人家的優點。對其他人能夠多看長處,多看主流,而不是總是對別人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當別人無意間傷害了自己的時候,能夠以寬廣的胸懷付之一笑,不記仇,不結怨。在與他人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不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樂於吃虧,主動忍讓。遇到各方面強於自己的人時不嫉妒,遇到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時不狂傲,在與人相處中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其四,這是一種靈活開放的心理狀態。擁有這種心理狀態的人不固執己見,不封閉自己,不拒絕交流。開放自己心扉,主動地去和別人交流思想,探討是非,是一種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透過溝通交流,吸收他人長處,彌補自己不足,使自己得到充實提高。而把自己封閉起來,拒絕與人溝通交流,便無從看到和學來別人身上的長處,個人內心深處的心理問題也無法在與別人的溝通與交流中得到排解,很容易形成自閉症、孤獨症等心理疾病。
第二,具有平和穩定的心理狀態和較強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
良好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對於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狀態應該是平和穩定的,對外部世界具有較強適應能力。即使在外部條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平和穩定,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不會因外部條件的變化引起心理狀態的大起大落。對於一般人來說,在穩定的外部環境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並不難。但是在外部條件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外部條件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就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了。外部環境越是多變,就越是對心理素質的考驗。外部環境的變化越大,對心理素質的考驗就越是嚴峻。不少人因為環境變了,情況變了,心理狀態馬上就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久久不能適應,甚至心理狀態馬上出現重大變化,經不起環境變化的考驗。這就不能算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第三,具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是在心理上出現問題後的自我修復能力,是出現心理問題後,在短時間之內就能恢復到原來狀態的一種能力。在很多情況下,心理上出現一些不利因素是很正常的。心理素質比較好的人,具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能夠很快地克服短暫出現的各種不利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這種良好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一是表現在自己的心理狀態不受外部條件變化的左右,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在外部環境的高強度刺激下都能夠保持自己原有的正常心態,冷靜面對,做到寵辱不驚。二是在心理狀態一旦出現問題後,能夠及時主動察覺,並依靠自己的力量調整心態,使自己的心態在短時間內回覆到良好狀態。有的人雖然未能及時主動察覺出現的心理問題,但經他人指出後予以察覺,也能透過自己的努力克服不利心理因素,使良好的心理狀態很快得以恢復。而有的人在自己的心理出現問題後,自己不能及時察覺,更談不上自我調節;有的雖然能夠自我察覺,也能夠自我調節,但調節的過程很長,遲遲不能走出不利心理因素的陰影;有的人經他人指點與幫助都不能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缺乏自我心理調節能力。這充分說明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的區別。這種能力越強,說###理素質越好。心理狀態的自我調整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這種能力的獲得遠非學習某種技能那麼簡單,需要長期艱苦的心理素質修養磨練
第四,具有較強的情感駕馭能力。
人格魅力的個性往往在情感上表現十分突出。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在其為人處事過程中,滲透著豐富的情感色彩。但這種情感色彩必須是有節制的,沒有節制的情感則會使人失去理智。而感情能否受到節制,恰到好處,取決於人的心理素質。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能夠駕馭情感,使自己的情感在需要受到節制的時候能夠有效地受到節制。心理素質較差的人,則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任其發展,甚至被其左右。感情用事與理智行事的效果往往背道而馳,從而可能導致好心做錯事。駕馭情感並非淡化情感,漠視情感。沒有情感色彩的人,也不是正常的心理狀態。情感是人類的重要心理活動,是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缺乏情感色彩的心理狀態也不是健康的心理狀態。正常的情感活動不僅不能受到壓抑,而且應該得到保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