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頁)
如果不考慮經濟利益,也不用派人深入岩層,僅以提取科研樣本為目的,那麼,地質學家可以鑽取專門的大陸科學鑽探井。前蘇聯地質工作者曾經在科拉半島鑽出深達12261米的鑽孔,這是人類迄今為止深入地下最遠的地方。再往下去,科學家也只能透過地震波等間接手段進行研究了。
如此人跡難至、神秘莫測之地,當然逃不出科幻作家的視野。其實,地下有什麼?這個問題自古就盤桓在人們心頭之中。只不過,古人多認為地下有地獄、冥王和鬼魂。但丁的《神曲》可以說是以神話方式想象地下世界的作品的極致。十七世紀末,丹麥作家路德維格霍爾堡創作了中篇科幻小說《地下之行》,在文學史上第一次用自然,而不是神異的原則來描寫地下世界。該篇小說也是科幻史上這一題材的濫觴。
在《地下之行》裡,貧困大學生尼爾斯克利姆遊歷到挪威的一個神秘山洞中,意外跌入空洞,竟然掉到地心。原來,地層下面完全是空的,象太陽系一樣,有許多小星球圍繞著太陽般的地心旋轉。
克利姆在“地空”中與禿鷹搏鬥,遇到原始樹人,被他們誤認為是敵人,遭遇追趕。在“地空”中,克利姆還先後遇到猴人、虎人、熊人、鬥雞人、冰雕人,等等。當然,那裡也生存著和地面一樣的人類。他將地面上的人類文明傳給地下人類,教他們組織騎兵、製造步槍、建築戰艦。
克利姆帶著這些軍隊征服了“地空蒼穹”中的大部分文明王國,自任皇帝,不可一世。不過,他的統治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克利姆被逼退位,在地空裡到處奔逃,最後又從一個山洞裡跌出來,從挪威回到地面。
絕大部分讀者不會知道《地下之行》這篇小說,但會立刻聯想到凡爾納同樣題材的那部著名作品。是的,《地心遊記》不僅是凡爾納第一部科幻小說,也把地下探險這個題材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地心遊記》寫於1864年。這個時候,地質科學較霍爾堡生活的時代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凡爾納面臨著如何平衡科學知識與傳奇故事的問題。在小說開始部分,作者設定了兩個觀點對立的人物:“我”和叔叔李登布洛克。兩個人對於地層深處的結構經常爭論。“我”引證了當時十幾位有名有姓的學者的觀點,論證地心是實體,沒有空隙。
而李登布洛克則是野路子學者,堅定地認為地下有巨大空洞可以探險。他找到一箇中世紀冰島教士薩克努塞姆的秘本。後者是個披著教士袍的學者,曾經深入地心空洞進行探險。為了防備敵視科學的宗教裁判所迫害,薩克努塞姆用密碼記錄自己的冒險經歷。兩百年後的李登布洛克則象揣摸武林秘芨一樣,研究多年才翻譯出原文。
兩人按照先輩的記錄來到冰島,和一個叫漢斯的僕人一起,從巍峨的斯奈菲爾火山口進入地下。在曲折迂迴的地下巖洞裡經過九死一生,終於進入宏偉的地下空洞。那竟然是一個小宇宙般巨大的“地空”,方圓不知凡已。空中密佈著濃雲。由於雲層永遠不散,劇烈磨擦,導致閃電頗繁,使得“地空”裡存在著弱於陽光,但強於月光的朦朧光線,照亮整個地下世界。
酷愛海洋的凡爾納沒有忘記給這處地下世界安排一個真正的“地中海”。叔侄二人和僕人漢斯一起製造了簡陋帆船,在“地中海”上航行了幾天,途中迭遇風暴,被魚龍和蛇頸龍襲擊,最後才艱難地泊入到一處沙灘。在那裡找到史前巨人的遺骸。“我”甚至隱約看到了極遠處沙灘上有巨人在走動,但未能證明。
探險旅程的結尾處,三個人乘著小船,被熔岩推送,從火山口噴出,跌入大海。他們清醒後才發現,此處居然是西西里島附近的斯特隆布利島:他們從地下世界穿越了整個歐洲。
或許正是那地層深處的神秘,給了《地心遊記》永恆的藝術魅力。它被多次搬上銀幕,並且,遠在清末就由23歲的魯訊譯成中文介紹給國人。
到了二十世紀,地質學又有長足進步,再描寫如此巨大的“地空”、“地中海”,似乎更不太可信了。科幻作家們轉而描寫用特殊工具進行地下探險的故事。
1988年,前蘇聯科幻大腕佈雷切夫出版了一部發行量極大的科幻小說,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它的內容——《入地艇》。在小說中,生物學家加羅利德專門研究洞穴蚯蚓,痴迷成狂。一次,他深入地下采集標本,再沒有音訊。二十年後,他的弟弟伊凡諾維奇卻收到兄長一封用金箔刻成的書信,說自己仍然活著,但被困在地下。
伊凡諾維奇思兄心切,研製了入地艇。這是一種可以在地下岩石中航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