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第1/4 頁)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二章:晚清科幻的偉大探索(1)
二章前言
第一節:謂有源頭海外來
第二節:破曉之作——《月球殖民地小說》
第三節:其它晚清科幻小說
二章前言
這幾年,陸續有一些在大學中文系任教,或者讀研究生的朋友找到我,要求我幫助他們尋找材料,從事科幻小說方面的研究。而他們所選的課題,無一例外是晚清科幻小說!與學術界的情況相反,這一時代的科幻作品遠在普通讀者,普通科幻迷之外。當一個科幻迷聽說,中國還有用文言文寫成的科幻小說,最初反應就是大吃一驚。
雖然中國本土自古便有科幻萌芽,但中國科幻真正起步,源頭來自海外。1904年,中國科幻的破曉之作——《月球殖民地小說》開始連載。同時,還有不少作者創作了其它晚清科幻代表作
有關晚清科幻小說,目前有幾個版本可供研究者參考。一是葉永烈主編的《中國科幻小說世紀回眸叢書第一卷》。該卷分前後兩部分,前面的“萌芽期”即指清末科幻小說。共收錄十篇清末科幻小說。葉永烈是中國早期科幻文學史研究的開創者,併為之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礎。
二是於潤琦主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說書系科學卷》。此書收錄了十幾篇當時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說。於潤琦還在全套書的總序中用一段文字專門介紹了“科學小說”,即科幻小說。該書把晚清科幻小說放在當時整個小說發展大背景下進行編輯,並且收錄大量短篇科幻,這是它的特點。不過,該選集裡沒有收錄《月球殖民地小說》,於的序文也把中國科幻小說的起源定為《新法螺先生譚》,顯然是沒有見到葉永烈八十年代的研究成果。
三是《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其中收錄了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月球殖民地小說》和《未來世界》三篇科幻小說。
四是中國社科院當代文學研究所楊鵬編寫的《中國古代科幻故事》。該書選取了中國古代一些具有科幻色彩的文獻,譯成白話文,供青少年讀者閱讀。該書結尾處翻譯介紹了幾篇清末科幻小說。這部分內容沒有附原文。以上三個資料相互間稍有出入,可以參考比較。
第一節:早期翻譯實踐
“晚清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傳播現代科學技術的一次高潮。” 《晚清科學傳播的幾種模式》韓建民2003年6月13日《科學時報》。如今,後人回顧那個時代,多隻記得腥風血雨,政壇風雲。其實,中國社會正是從那個時代開始,全面步入現代。當時,鐵路、輪船、電報等等,都已經成為都市生活的組成部分。相當一部分國人有了最初的“科技體驗”。“聲光電化”逐漸取代“經史子集”,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文化結構的核心部分。
除辦新學、留學外,譯著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科學傳播手段。正是在這個規模空前的翻譯浪潮中,國人開始接觸到科幻小說。
雖然在第一章裡,筆者介紹了中國科幻的歷史萌芽。但中國科幻現實中的源頭卻來自域外,直接學習自西方近代科幻小說。當時的科幻作者們,幾乎都不知道上述那些古典作品。直到晚近時期,中國科幻成熟以後,從中國典籍中尋找科幻素材才成為一股小潮流。西方小說的引入,使成長於詩詞曲賦文學話語環境下的中國文人眼界大開,群起效法。科幻小說也成為一個學習的榜樣。
1900年,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地球》由“逸儒”翻譯,世文社出版。這是凡爾納作品第一次被介紹到國內。1902年,梁啟超又翻譯了凡爾納的小說《兩年假期》,中文名《十五小豪傑》。一些作者將上述兩部譯作列為中國引入科幻小說的開始。但筆者以為,這兩部小說都是凡爾納創作的現實題材冒險小說。在二卷《外國科幻文學史》中,筆者曾經開列名錄,分析凡爾納的作品哪些是科幻,哪些不是。
不過,梁啟超還翻譯了一篇名叫《世界末日記》的作品,載於《新小說》第1號。當時註明是“哲理小說”。內容為“法國著名文學家兼天文學者佛林瑪利安君所著之地球末日記也”。筆者沒有找到這篇小說的原文,疑似其為科幻小說。
二十世紀初,正在日本弘文書院留學的青年魯迅翻譯了凡爾納的兩部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1903年譯,名為《月界旅行》)和《地心遊記》(1906年譯,名為《地底旅行》)。當時翻譯規則並不完善,多數譯者如林琴南那樣,夾議夾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