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1/4 頁)
這段情節的核心是一場施工方案辯論會,對白精彩紛呈,情節緊湊激烈,從電影敘述角度很成功。而其中包含的鐵路工程技術知識,又毫無晦澀之感。《詹天佑》堪稱“科學電影”的佳作。
除了科學人物,單個科學事件也可以成為科學電影的素材。美國電影《阿波羅十三號》被許多人視為科幻電影,甚至某些科幻雜誌也闢出版面介紹它。大蓋是因為這部電影描寫了太空,又使用許多高科技特技的原因吧。其實,《阿波羅十三號》完全是根據宇航史上真實事件編寫的。編導在製作過程中,嚴格遵守當時的技術條件,把它保持在現實範圍內。它是一部典型的“科學電影”
以筆者所見,即使是科學小說、科學電影,也可以分兩個層次。一是以真實人物、真實事件為素材的作品。筆者認為,這是科學小說或者科學電影的入門層次。因為真實歷史畢竟大大束縛了創作的自由度。另外,在一定意義上,它也顯示不出作者的實力:他畢竟有大量資料可供依靠。而完全超越史實,徹底虛構,而又不超越現實的科學小說、科學電影,是這個領域的高一層次。採用這種素材的,筆者只欣賞過一部名叫《超導》的電影。
八十年代末,幾個科技大國曾經發生一場常溫超導材料研究競賽。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被反覆提高。其中一箇中國課題組有幸留下自己的名字。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峨眉電影製片廠聯合拍攝的《超導》,顯然便受此事件的激發。
不過,影片描寫的人物、背景完全虛構。它以複線結構,講述了一箇中國超導課題組和一個日本超導課題組之間的競爭。從課題擬定、申請經費、直到研究中一次又一次失敗,電影再現了當時科研條件下的許多真實問題。這部電影由王志文主演,或許是它能夠給今天的觀眾留下的最深印象吧。
不過,可能是限於科技知識的把握能力,編導最終還是迴避了超導技術本身,沒有用它作為推動情節的基本動力,只是把“超導”推到電影的背景裡。而在科學家性格塑造、人際關係處理等方面著墨過多。在電影中,王志文主演的主人公是個社交能手,特長是為課題組拉贊助。候耀華主演的大款把“超導”誤認為“超級導彈”,卻為了附庸風雅而投資於這個課題。課題組長林老頗會享受生活,精通西餐作法。而他的助手在遇到實驗挫折後,外出招妓發洩。這些片斷濃墨重彩,固然是為了突破社會大眾對“科學”和“科學家“的刻板印象。但由於突破有餘,正面塑造不足,整部影片仍然比較蒼白。當然,作為一部探索之作,作為中國文藝界極少數的涉及科學的作品,它仍然應該被人們記住。
看到這些例子後,肯定會有讀者問,所謂科學小說、科學電影不就是以科學為素材的現實主義小說嘛?何必要單獨列出一種文學門類來?其實,汪志在宣傳科學小說的過程中,也一直遇到過這樣的質問。他選擇了某種折衷,甚至放棄的態度:實際上,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科學越來越多地深入人們的一切領域,到那時,所有文藝小說,都可能迴避不了“科學”所涉及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科學小說”有可能成為一切小說體裁的主體,那時的小說也可能就是今天我們所討論的科學小說。我們今天所討論的這個“科學小說”的名詞,也許會在歷史上永遠消失。(46頁)
而筆者出於對“型別小說必然大行其道”的預測,認定科學小說必然會形成自己的風格、模式,有自己穩定的讀者和作者。偵探小說描寫司法現實、梁鳳儀的“財經小說”描寫商業現實,其它還有間諜小說、戰爭小說,等等。它們都不超越於現實,為什麼會獨成一體,而有異於一般的文藝小說呢?因為它們的“源文化”賦予它們與眾不同的特質。當然,這個問題要展開來談,恐怕幾十萬字是講不清楚的。
在一部討論科幻小說的著作裡,為什麼要花大量篇幅討論“科學小說”呢?因為它是科幻小說一面特殊的鏡子。而這面鏡子越完善,科幻小說越能從中照出自己的本來面目。
汪志提倡科學小說已經有四十多年了,而這個門類仍然沒有破土而出,為公眾接受。其原因倒也不難理解。首先便是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一部有影響的科學小說被創作出來。當年錢學森“下達”的任務:您的任務就是認真下功夫寫出第一流的科學小說。限於個人能力,汪志並沒有完成。而聽到“科學小說”這個概念的其他人,也沒有踴躍參與實踐,多半隻是採取旁觀者的鼓勵態度。反之,科幻小說雖然也尚未形成全社會的影響,但至少有一些立得住的作品,一些有區域性影響的作家,保證它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