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2/4 頁)
人》,主要還不在於他演好了穿著紅披風的超人,而在於他演好了小記者肯特,並且能夠在兩個角色間自如地切換。
許多人認為,金凱利在《楚門的世界》中的表演。完全夠得上奧斯卡獎,併為他惋惜。但以筆者認為,片中那些配角,如楚門的兒時“好友”,“妻子”、“鄰居”等人的表演也有獨道之處。他們是雙重演員——本身就是演員,在電影裡的角色也是演員。但影片安排在一半處才揭開秘底。他們開始不能直露身份,又必須製造足夠的懸念,令觀眾懷疑“楚門的世界”不是個正常世界。這給他們的表演形成了足夠的難度:演員一笑一顰都是職業化的。在其它影片裡,演員必須儘可能表現自然。而在這部影片裡,他們必須表現得不自然,表現出這種職業化,以便讓觀眾懷疑他們不是真實生活中的人。
第五卷:科幻影視概述 第十二章:科幻影視的特技製作
十二章前言
第一節:對“假定性”的突破
第二節:科幻片的化妝技術
第三節:科幻片中的藍幕攝影
第四節:科幻片中的機械模型
十二章前言
恐怕讀者會有些不解,一部討論科幻片的書,為什麼把特技問題放到最後來討論?許多人一提到科幻片,腦子裡就回閃出眩目的特技。筆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正是為了不希望它在電影理論中再次眩目。特技畢竟只是科幻片的工具,不是它的全部,更不是它的藝術本質。
當然,筆者絲毫也沒有貶低科幻片特技價值的意思。縱觀這幾十年的電影史,科幻片製作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新的特技技術。它們逐漸引用到魔幻片、戰爭片、武俠片等其它片種裡,把整個電影的製作技術提高了一個檔次。以至於現在我們能夠從特技水平上,清楚地辨別一部電影拍攝於什麼時代。
從藝術效果上講,科幻片中的特技發展,造成了對“假定性”的突破。這是特技在藝術表現力方面的重要貢獻。具體到影片裡,科幻片的化妝技術、藍幕攝影、機械模型都有值得稱道之處。
第一節:“假定性”突破
假定性是“……藝術作品的創作和接受過程中創作者和接受者之間所達成的一種認知和感受的默契。” 《電影美學:觀念與思維的超越》王志敏著,中國電影出版社,48頁。假定性在傳統戲劇裡有充分表現。比如,演員們在舞臺上轉幾圈,示意走過千山萬水。出現四個龍套,代表著千軍萬馬。而戲劇觀眾則約定俗成,並不追究其真實性。
電影中普遍存在著假定性現象。可以歸為幾類。一是技術難題。比如,一個人從高樓墜下,被汽車撞飛,炮彈在士兵中爆炸等鏡頭,以前缺乏實拍的技術,往往用假定性來解決。一個墜下的鏡頭,接著一個橫屍街頭的鏡頭。一個汽車飛駛的鏡頭,接著一個血肉模糊的鏡頭。等等。
二是道德難題。比如拍“床上戲”,男女演員往往只是裸露到肩膀作動作,但觀眾會假定他們是在作愛。其它涉及裸體的鏡頭,也都遮遮掩掩。或者穿著肉色的內衣。而觀眾會假定片中的人物真裸體。
三是藝術需要。在某些情節上,編導不願意太過於直白,需要“留白”,讓觀眾自己回味。
以上三種假定性中,藝術需要形成的假定性,永遠會存在於電影中。道德難題帶來的假定性不屬於藝術問題。唯有技術問題帶來的假定性,影響著影片的真實性,事實上削弱著電影的欣賞價值。因為只要一假,觀眾就會在瞬間脫戲,腦子裡在想,這東西怎麼拍的?
觀眾雖然可以接受這些假定性,但也總希望看到“真鏡頭”,看到實景,全景。而特技技術的發展,正好突破了這些假定性。在特技不發達的早期,大量假定性鏡頭出現在電影裡,破壞了電影的連續性。比如在1952年的《星際戰爭》中,導演便無法讓演員和外星飛船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中,只好讓鏡頭在兩者間不停切換。
隨著特技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腦動畫的進步。觀眾已經能夠在電腦銀幕上看到任何一種連續、完整的鏡頭。只要它不衝破道德界限,並且也屬於敘述的需要。
第三節:科幻片中的藍幕攝影
2004年,世界電影史是第一部完全由藍幕攝影拍攝的電影出現了,它就是科幻片《天空上校和明日世界》。這部電影將藍幕攝影這個歷史悠久的特技技術發展到了極端。
藍幕攝影出現得很早。在科幻片中,在電腦動畫出現前,普遍用來製造大場面。1952年的《星際戰爭》裡便有大量的藍幕攝影,表現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