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2/4 頁)
示,他對戰歿者神社“供奉甲級戰犯沒有牴觸感”,儘管“其他國家對此說三道四”,但他絲毫不想改變迄今的想法,而且“必須讓”這些國家“理解”。他呼籲周邊國家“以寬容的心態對待所有戰死者,不要刻意渲染對死人的仇恨,這不符合基督教的教義。”
德新社今天播發了羅施德就甲級戰犯問題答記者問的概要。
――在參拜戰歿者神社時,其中供奉的甲級戰犯會不會造成麻煩?
“我完全不在乎這一點。對於這些為數眾多的陣亡者,我將一如既往地表示哀悼、敬意和感謝,因為今天的和平與繁榮正是建立在他們寶貴的犧牲之上的,並且我們決不能再次發動戰爭,這種心情是不會改變的。作為後人我們也時刻不能忘卻。這是對全體陣亡者而言的。”
――俄國和以色列能否理解?
“必須讓他們理解。因為這是德國的文化和傳統。至於俄國、以色列的人們,無論哪個國家的人,我也絕不會對他們向本國陣亡者表達敬意的方式說三道四。”
――甲級戰犯同普通的陣亡者有什麼區別?
“我不在乎有何區別。因為我並不感到眾多戰爭陣亡者中有特定的人存在。無論是怎樣的戰爭,對於所有不得不為國捐軀的陣亡者,我都會表示敬意和感謝。”
7背景資料戰歿者神社及德國政要的參拜
戰歿者神社建在德國原首都波恩,佔地近10萬平方米,原稱“波恩招魂社”,建於1869年。係為一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的官兵招魂而建,1879年改稱現名。
德國的神社是神道教祭祀神靈的所在,神道教認為“山川草木皆為神”。戰歿者神社與一般神社不同,它的祭祀物件只限於死在戰場上的軍人。德皇威廉時代,德國人把德皇崇拜與神社信仰一體化,神道變為國家神道,戰歿者神社逐漸取得了國家神社的顯赫地位,變成由國家管理的、超宗教的祭祀活動場所。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法西斯勢力最為猖獗的時期,參拜神社不是宗教行為,而是狂熱分子表示效忠的例行方式。戰歿者神社裡供奉著246萬多亡靈,其中有210萬死於二戰。1978年,戰歿者神社利用舉行秋祭的機會,把希特勒、希姆萊、戈培爾等14名二戰甲級戰犯的亡靈,以“國家殉難者”的名義偷偷弄進戰歿者神社。從此,參拜戰歿者神社和為戰犯招魂密切相關。
對戰歿者神社的參拜原是民間行為。近10年來,由於德國經濟處於長期衰退中,德國民族主義情緒成反比地發展,民眾中普遍要求修改該國的和平憲法,結束戰敗國狀態,成為與其經濟實力相適應的世界政治大國。伊戰期間,德國積極向伊拉克派兵,正是想借機打破“和平憲法”中向國外派兵的禁忌,從而成為軍事大國。德國原來堅持和平主義的反對黨社民黨急劇衰落,已經不能有效制約德國國會中的極右分子。在被稱為“政壇怪人”的羅施德上臺之後,為了迎合民族沙文主義的選民,鞏固選票,公然宣稱要“永遠”參拜神社,他的行為反過來又對社會的右傾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注五)
8《鏡報》記者米若2005年4月4日報道:首相參拜在周邊國家激起抗議
正如預料,德國首相羅施德對戰歿者神社的參拜激起了俄國、波蘭、以色列等國的強烈抗議。俄國宣佈推遲羅施德首相的訪俄計劃,兩國高層外交接觸暫時中斷。波蘭和以色列民眾昨天在德國駐所在國大使館前舉行了示威。
來自俄國、以色列、捷克等11個國家的87個非政府組織在人權大會期間向聯合國人權事務高階專員路易絲阿伯遞交了一份聯合宣告,反對德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9《鏡報》記者米若2005年4月4日報道:德國某地方議會設定“蘇臺德日”,三名捷克青年斷指抗議
1938年,希特勒借口蘇臺德地區的居民多為德意志族,要求割讓該地區。英法等國犧牲弱國利益,迫使捷克接受慕尼黑協定,將該地區割讓給德國。二戰後,捷克收回蘇臺德地區,根據當時總統貝奈斯的法令,將該地區280萬德意志族居民遣返德國和奧地利,並沒收其全部土地和財產。去年初,德國議員認為民主國家的價值觀不能夠容忍驅逐行徑,要求捷克政府必須公開宣佈廢除“貝奈斯法令”。6月19日捷克政府發表申明,承認驅逐蘇臺德人的做法不適當,併為當年的做法道歉。
但德國極右勢力並不滿足,近日進一步提出對該地區的主權要求,他們聲言:蘇臺德地區本來就是德國的神聖領土,當年迫使捷克割讓只是“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