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頁)
次人大報告中,就因為鄉音的問題,造成了極大的誤解和不良影響。
當時,他在講話的過程中,說了這樣一句話,“自覺接受人大監督”。但是,由於口音的問題,被人誤
聽為,“拒絕接受人大監督”。
雖然僅僅是兩個字,但卻表達了完全不同的意思。此言一出,全場譁然,最後甚至驚動了中央。因為,
作為一市之長,怎能在如此重要、公開的講話中說“拒絕接受人大監督”呢?!
後來經過了解才清楚,原來他的原意並不是“拒絕”,而是“自覺”。但由於語音上的差異,造成了這樣
不該發生的故事。
再比如,有一段相聲,反映的是部隊在軍事訓練的行軍途中,發生的一個由鄉音問題引發的,讓人發
笑的故事:
一支部隊,在翻越山嶺的行軍途中,因為山高坡陡,為了保證戰士的安全,連長在隊伍前部發布命令,
要求行軍隊伍人與人之間要拉大距離,並要求戰士一個一個向後傳。於是,戰士們一個一個向後傳達連長
的命令:
“向後傳,拉大距離!” “向後傳,拉大距離!” 於是,戰士們按照連長的命令一個一個向後傳。當傳到一個山西戰士那裡的時候,由於他的鄉音問題,
傳到下一個戰士的耳朵裡的命令變成了:
“向後傳,拉大駒驢!” 當傳到最後一個戰士那裡的時候,這個戰士為難了:這荒郊野外的山上,到哪兒找一頭駒驢呢?而且
還要大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鄉音在交流中具有兩大障礙:
首先,容易產生歧義。比如我們列舉的前廣州市長黎子流的案例。
其次,交流不暢。也正像我們上面所舉的例子。
我國的方言主要分為北方語系和南方語系,其界限是長江,長江以北,為北方語系;長江以南,為南
方語系。但也有個別現象,比如昆明,它的方言就屬於北方語系,這主要是由於明朝時期的人口遷移形成
的。還有四川、貴州、湖北、鎮江,也都屬於北方語系。
北方語系在吐字發音上主要存在一些調值不準的問題,比如天津人習慣把二聲說成四聲,把“幹嗎(má)” 說成“幹嗎(mà)”;陝西人也是如此,更習慣說三聲和四聲。
南方語系除了調值的問題,還存在很多聲母混淆,甚至聲韻母不分的問題。“”和“”不分,“”和“” 不分等等。同時,南方語系還不分前後鼻音、沒有捲舌音、有尾音,聲調比北方人柔和。而且,南方語系
往往有很多聲調,以粵語和閩南語為首,都有十幾聲,中間迴旋婉轉,起承多彎,詰屈聱牙,引發外人浮
想聯翩,產生歧義。
除了上面我們所談到的問題之外,很多人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產生歧義和障礙,往往是由於“尖團”字
造成的。
所謂“尖團”字就是平翹舌,其覆蓋了我國大部分地區,除了南方地區以外,東北、陝西、內蒙古等很
多北方地區的人們也是“尖團”字不分。
“尖團”字指的是以z、c、s、zh、ch、sh、r 作為聲母的漢字,以z、c、s 作為聲母的為平舌音,以zh、
ch、sh、r 作為聲母的為翹舌音。“尖團”字共有漢字約2200 餘個,其中平舌音約700 個左右,翹舌音約1500
個左右。
“”雖然是翹舌音,但因為並沒有與之相對的平舌音,所以,一般人都能夠清楚的表達,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