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2} 友:友愛親近。
{3} 泯:滅。指消失化解。
《弟子規》在開篇總敘部分,就告訴我們“首孝悌,次謹信”。就是說一個人必須首先學會遵守“孝道”和“弟道”。毫無疑問,“孝”在中國傳統美德中居首位,可是“弟”為什麼也如此重要呢?“孝”和“弟”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在中國傳統社會,弟道曾經起到了怎樣重要的作用?關於如何履行弟道,《弟子規》又做出了哪些具體的要求呢?
這一講是《弟子規》的第三部分:出則悌。出,小而言之就是指離開自己的房間,中而言之就是離開自己的家庭,大而言之就是離開自己的家族。換句話說,要和別的人去交往,要進行某種社會交往,就叫出。弟,原來的意思是指兄弟友愛。
在第三部分開始,《弟子規》講的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作為兄長,對弟弟要友愛,而作為弟弟,對兄長要恭敬。兄弟和睦,孝也就體現在其中了。因為我們知道,傳統中國的家族意識非常強,往往一個家族的兄弟,舉族同居,不分炊,他們共用一個廚房。而且這個兄弟不是指一母所生的兄弟,有的時候是同高祖、同曾祖、同祖的兄弟。我們今天叫叔伯兄弟、堂兄弟,整個家族是住在一起的,一起維持一個大食堂,而不是每家每戶有個小食堂開點小灶,這就是美德。如果要分炊,一般人家都認為,你們的家庭不和睦了,每人打小九九。如果要分家,那是天大的事情。周圍的人就會覺得你這個家族有點怪,所以在中國古代是聚族而居的,一個家族幾百口人住在一起。那麼請問,這樣大規模的一種家族形態,家族人數如此之多,這個家族怎麼管理?我們現在都在講企業管理,社會管理,大學裡面有MBA班、EMBA班,實際上我們應該回頭看看,中國傳統是怎麼管理龐大的家族的,這裡邊有極大的智慧。
講求弟道,就是中國傳統社會,維繫無數龐大家族和順、友愛的極大智慧。而被中國百姓傳誦千百年的“孔融讓梨”、“趙孝爭死”等故事,也正是兄弟友愛、履行弟道的典範。那麼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大家族裡,弟道究竟是如何得以體現的,又能夠產生怎樣巨大的作用呢?
有個叫陳昉的人,家裡有一百多條狗,大家看到這裡很奇怪,你在講出則悌,講人與人之間的弟道,怎麼還帶上狗了?這故事妙就妙在這裡。陳昉是宋朝人,他們家是一個備受矚目的大家族,十三代人居住在一起,可能是古代中國一個很高的紀錄。他們的祖先陳崇,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他為家族制定了嚴格的家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孝、弟”,他要求家族子孫都得履行,希望子子孫孫恪守不疑,代代相傳,只有這樣陳氏家族才能夠綿延不絕。果然,陳氏家族枝繁葉茂,每代都出賢人,家族上下一片吉祥、安寧、和順。陳昉這個大家族村落的中間有一個大廳,整個家族七百多口人同時在這裡吃早飯、午飯、晚飯。每到吃飯的時候,大家就換上比較得體的衣服,扶老攜幼來到這個廳堂,相互問長問短、問寒問暖,按照年齡、尊卑、輩分,次第而坐。陳家有個族規,只要有一人沒有到場,所有人都不能吃飯,當然陳家的人沒有不守時的,因為一個人不來,那麼多長輩都不能吃飯。這就是一個家規,七百多人形成的一股家族凝聚力。那麼跟狗有什麼關係呢?七百多人的大家族,養了一百多條狗。我們都說狗學主人樣,什麼樣的人,養什麼樣的狗。陳家這一百多條狗非常有意思,性格非常溫順,這些狗不大叫的,跟路上的野狗完全不一樣。更妙的是,根據史料記載,這一百多條狗也是一塊兒吃飯的,陳家的食堂外面有一條很長的槽,就像餵馬的馬食槽,一百多條狗都在那兒吃飯。每到吃飯的時候,這些狗居然也拖家帶口地來,狗爺爺帶著狗爸爸,狗爸爸帶著狗孫子,排著隊找到自己這一段槽。吃完東西以後,它們也非常有規矩,輩分高的狗先走,輩分小的狗就在那兒玩兒。而每次吃飯前,有幾條很威嚴的老狗蹲在槽口,清點狗數。有一次幾條老狗發現缺一條狗,所有的狗就趴在槽邊不吃飯等著這條狗。為什麼這條狗沒來?原來它在家裡洗澡,洗澡不是耽誤時間了嗎?這條狗趕緊跑過來,居然還非常抱歉地跟大家搖尾巴,低頭跟別的狗打招呼。可見,這個家族居然以家族的友愛影響到了家族所豢養的狗,這個故事就叫陳昉百犬,成為傳統中國家族友愛,履行孝道、弟道的一個典範,名垂千古。 txt小說上傳分享
弟之一(2)
“弟道”對於維繫傳統社會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和“孝道”一併被古人列為傳統美德之首。可是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