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行,於斯己見。
金庸的小說中,總有一種對人世博大的慈悲和憐憫,讀少年楊過在桃花島逃遁一段,“他獨立山崖,望著茫茫大海,孤寂之心更甚”,讀此,真有一種巨大的悲涼意緒。
少年楊過在全真教學藝,膽敢辱罵師尊,此為大俠楊過人格形成的內在關鍵,日後楊過一意孤行,突破世間眾法名教的道德行為規範,此處即為因,即為種。
楊過逃出古墓之後,洪凌波正好是楊過排洩和移情的物件。楊過輕佻、油滑的本色再次有了排演的機會。楊過總是不會放過這些機會。
楊過道:“誰待我好,我也待她好。”此一句話是楊過一生行事的大綱要。
楊過沒有郭靖那麼多正義感、道義感,他只是渴慕自由自在的人性,渴慕人世間的真心換真心。
所以大惡人歐陽鋒對他好,他也就對歐陽鋒好;奇醜的孫婆婆對他好,他也就對孫婆婆好;郭芙說他手髒,他便“對她一家都生了厭憎之心”。
楊過他像是自由之子,完全地感情用事。
情為何物?即使是楊過小龍女這樣轟轟烈烈的愛情,剖開了看,也並不是所有的一切都盡如人意。
楊過是金大俠小說中的一個異數。他的英雄是如此真實,以致他性格中的弱點也如此栩栩如生。
小龍女被尹志平迷姦,誤以為這是楊過少年的魯莽;楊過卻矇在鼓裡,不知隱情,自然惹得小龍女傷心離去。楊過自此踏上追尋愛人蹤跡的旅途,其間穿插了許多喜劇、悲劇和鬧劇。
程英、楊過、耶律齊、完顏萍去救陸無雙,四人大戰李莫愁,險象環生,幸而郭芙、武氏兄弟巧遇,過來援助,趕走李莫愁。
故人相見,非但沒能執手言歡,楊過反而寂寂而行。這是楊過內心偏激和怨毒的一面又佔了上風。
悲憫身世,顧影自憐,郭芙的高貴和不可方物的嬌豔再次刺痛了楊過的內心,楊過在自卑中愈是激出非常的孤傲,愈珍惜小龍女的柔情和真心。
洪七公無意的一句喝罵,引出楊過的滾滾淚水,寫得恰如其分。
楊過一生,都需以此真實隱痛來著眼,楊過實是內心痛哭和泣血的孤傲大俠。
奇特的境遇鑄造楊過卓異的心靈。生與死,愛與恨,情與仇,恩與義,超級濃縮的排演教育著楊過,他的境界飛速拔高,“只覺世事如浮雲”,他玩世起來。
楊過畢竟是少年心性,騎醜馬裝腔作勢以潦倒的扮相要去戲探郭靖夫婦,以其見小的真實,反襯郭靖大器的真實。
楊過道“原來郭伯母竟是這般美貌,小時候我卻不覺得”,楊過此時果真是長大了。
黃蓉傳丐幫幫主之位與魯有腳,慶典上老丐提到“忠義”二字,楊過稱“自幼失教,不知‘忠義’兩字有何等重大幹系”,此時有悔有悟。
看在“自幼失教”四字上,我們更應體諒楊過的許多偏激。
楊過、小龍女別後相逢,激動萬分。“大廳之上千人擁集,他二人卻是旁若無人,自行敘話”。
我眼中只有你,你眼中只有我,有你的世界才是最真實的世界,沒有你的世界只如四大皆空!
英雄大宴上激戰正酣,楊過和小龍女卻恍然不聞,執手言歡,情意纏綿。在楊過是“自幼失教”,天不怕地不怕,在小龍女是不諳世事,於世俗禮法半點不知。
好!倘若世俗禮法不能給人以人性的自由,生命的歡娛,不懂也好,不理也罷!
小龍女與楊過方才重逢,旋又分離,情的煎熬和揪心裂肝的戲劇衝突,呼嘯著向前。
分離永遠是愛情的發酵和催化劑,分離永遠使幻覺在距離的美感中完成一種甜蜜的自欺和完滿。
楊過一開始懵然如夢,絲毫不解那種知冷知熱、一會兒是海水一會兒是火焰的情和欲的迷醉和美感。
正是分離使他變幻了聚焦和視點,使他因焦渴和期盼脫胎換骨,破繭化蛹,對愛有了更為巨大的期待和迫切,所以雖小龍女不明世事,他卻明知不妥而不再猶豫,有了一種空前的百無禁忌和勇敢。
。 想看書來
楊過:俠之風流(2)
本來心性易於偏激的楊過,從傻姑的片言隻語中誤會了真相,將郭靖黃蓉當作了他的殺父仇人。
怨毒於人,真可以扭曲最高貴的人性。
然而,故事正是從誤會中生長,愈是誤會,愈是讓讀者懸疑,愈是讓讀者丟不開,放不下。
道德、正義、社會規範之類的東西,於楊過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