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4/4 頁)
不將世人放在眼裡,是天生兇戾,李西華明明武功高過李自成,但氣勢上卻先輸了。書生的格局,畢竟場面見小。
李西華和李自成拼鬥之時,李西華本已制住李自成,但給李自成霹靂一聲怒吼,驚了個措手不及,勝敗反而易勢。
知道李西華是李巖之子,李自成的愧悔之意是發自真心,一口鮮血噴出,李西華也未忍下殺手。
李西華飄然一現,神俊之極,但畢竟書生意氣,終還是輸了陳近南三分,給人留下的印象不深。
不過,李西華卻有幾分見識,殺吳三桂為急,立新皇帝可緩,此語可點醒夢中人。
十大書生上榜人物,李西華排名第八。
。。
顧炎武:書生報國行動上卻是低能
排名第七
武功:★
智商:★ ★ ★ ★ ★
情商:★ ★ ★
書劍指數:★ ★ ★ ★
攻擊力:★
北風如刀,滿地冰霜,如此冰霜如此路。越是多的流血和殘忍,慘烈和粗暴,越是無情地拷問著這世界的良知。呂留良和小兒子談起“逐鹿中原”、“問鼎中原”的典故,由此點明此書取名的含義,將主題在深切的悲憤中突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鼎鑊,我為麋鹿”,真理的指向是血淋淋的可怕,百姓永遠是魚肉,是麋鹿,永遠是被動和悲劇地忍受著這世界施加給他們的不公命運,永遠讓暴君欺凌和主宰。“問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誰手”,就是不知哪一個做成了皇帝,而“做老百姓的,總是死路一條”,“只不過未知是誰來殺了這頭鹿,這鹿,卻是死定了的”。呂留良和黃宗羲,是明末清初大儒,黃宗羲作有《原君》,呂留良作有《四書講義》,二人都是有啟蒙思想的激進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詆斥君權,將君主視為寇仇和獨夫,本回即是其政治主張的淺白表現。
呂黃二人,在此書中僅出現一次,是應景過渡的人物,為作文時所需要,而顧炎武雖同是一代大儒,金大俠卻安排他在此書中有不少戲,當作小說中一個必要穿插的配角來寫。顧炎武也練過武功,且著意結納江湖中反清復明的豪傑志士,主動擔任聯絡工作,身體力行,是反清復明運動的精神領袖。
殺龜大會,顧炎武和陳近南成了“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