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宋人論述關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者,仝能一筆而成”,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畫史經常把他與荊浩並稱為“荊關”,北宋人還將他與晚些的李成、范寬並列稱為北方山水“三家鼎峙”。有意思的是,據說關仝不善畫人物,或者說感覺自己畫的人物對不起高超山水,所以他畫中人物,經常請另一位畫家胡翼代為繪製。
三
說過了荊關,再說董巨。董源,五代南唐畫家,江西鍾陵(今江西進賢)人,大約生於唐昭宗天覆元年(901年),卒於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南唐中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關於南唐的疆域,主要在今天的江蘇、安徽、鄂東、江西一帶,這裡社會相對穩定,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中主李璟、後主李煜都是聞名後世的大文人、大藝術家,對繪畫都十分重視,建立了組織,朝中設定翰林圖畫院。
五代畫壇:山水無意憐花愁(3)
那些喜歡憂世傷己、偏安一隅的文人士大夫們,身處動亂大時代,普遍趨向於在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中表達抒情和感嘆,在無奈的思緒裡掩藏著某些不安全感,在迷濛秀麗的雲山雨水中追尋所謂高雅的隱逸、頓悟的解脫。董源正是將這種當世文人的複雜情感和審美追求在山水中加以表達,並以此在後來的文人畫界、評論界引起了強烈共鳴,使他成為南宗山水的開山人物,也使他跨進了顧愷之、王維等人共同組成的文人山水祖宗級佇列。
經過了中晚唐的繪畫發展,筆墨運用技巧已趨於成熟,探索筆墨之上的風格,成為了畫家們的更高嚮往。與荊浩追求“圖真”、“壯美”、“崇高”不同,董源追尋的是自然與心靈、文思和吟意在圖畫上的抒發和統一,並希望透過捕捉自然山水的神秘大美,用縹緲的筆墨圖形,表達冷峻、深沉、廖廓、寧靜的人生外境和心境,抑或還有那種“念天地之悠悠”、“江山無限入夢來”的宇宙生命觀。當然,作為大師級畫家,董源是個繪畫全才,亦擅畫山水,牛、虎、龍、人等,雖然後人宗其為南派山水大師,但他也能畫出北派風格,李思訓式的金碧山水,也能學得有模有樣。他最終致力於南宗水墨山水,有獨創風範,成就極高,所謂峰巒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煙霏,所謂近看草草、遠觀粲然,所謂“平淡天真、為唐代所無”。
網友盧小平在一篇介紹董源的部落格文章裡曾經說:“在道禪哲學為宗的審美思想基礎上,董源突破前人的筆墨規範,形成了獨特的形式語言系統,別具平淡、清和、宕逸一格,成為後世畫學楷模。”當然,一個新氣象的出現和被承認,總要經過一段時間。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在敘述山水畫家時,推崇李成、關仝、范寬三大家,對董源並未特別肯定,說明董源在北宋初年並沒有受到重視。後來遇到了清高孤傲的北宋米芾,好像突然發現了無價之寶,大力讚美董源的畫為“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北宋沈括也慧眼瞧出了“江南董源、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的畫風繪格。明代董其昌不僅明確地提出了山水畫南北宗的提法,更無限抬高南宗,稱董源為“畫中真龍”、“無尚神品,天下第一”。從此,董源成了畫史上開宗立派的里程碑式人物,並且成為後世山水畫爭相摹仿的風範,元黃公望說,“作山水者,必以董巨為師,如詠詩之學杜也”。清初四王之一王鑑更是說“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鍾王,舍此則為外道”。
董源的傳世作品有《溪岸圖》,現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龍宿郊民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秋山行旅圖》,現藏日本大坂博物館;曾在小學課本中出現的《瀟湘圖》,現藏故宮博物院;《夏景山口待渡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夏山圖》,現藏上海博物館等。
說過老董,再說老巨。巨然,生活在五代南唐、北宋年間,巨然是法名,原姓名不詳,生卒年不詳,出生地一說是董源老鄉江西進賢人,一說是江蘇南京人。他生來似乎就是做和尚的命,或者說“出家是一種生活方式”,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後,隨後主李煜來到開封,居開寶寺。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峰巒山頂,筆墨秀潤,林麓卵石,玲瓏剔透,疏筠蔓草,清晰潤澤,危橋茅屋,野逸清靜,備受文人喜愛,被視為董源畫風嫡傳,並稱“董巨”。他的山水畫,相比於董源山川木石造型的秀逸奇偉,特點是表現得更加疏朗率意、山川高曠、淡墨輕嵐。
巨然作為董源的門生,師徒二人混在一起的行跡,可惜沒有文字記錄。董源大約死在南唐被宋所滅的那年。否則,董先生一定也會像巨然,以及南唐翰林圖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