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許鹿希對眼前這個人的提問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回答:“出差了。”
“出差了?怎麼那麼久啊,不會是???”
“不會是什麼?”許鹿希笑著反問。
“沒事的,沒事的。”說著,問話人快速地走了。許鹿希看著問話人遠去的背影下意識地把兩個孩子的手拉得緊緊的。
這個時候,一直聽話、從不打聽鄧稼先下落的兩個孩子卻搖晃著她的手問:“媽媽,我爸爸呢?”聽著孩子的問話,許鹿希內心湧上一種難言的苦衷。鄧稼先隱姓埋名在大西北研製原子彈,這邊不明真相的人還在猜忌他。一些熟悉她的朋友也感到很奇怪,因為他們很久都是看到許鹿希一個人忙忙碌碌地和孩子在一起。原來人們看到的親密快樂的四口之家,如今缺了一位男主人。那時她33歲。許鹿希說:“其實,遇到這樣的事兒心情是不好受,但是想想,日子也還能平穩地過下去。”
許鹿希的許多朋友和單位的領導知道她丈夫是幹什麼的,還是在報紙上看到的 。
28年後,鄧稼先走了,走得太急。對許鹿希來說,有許多謎沒有解開。鄧稼先去世後的23年中,許鹿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採訪了100多人,寫出了《鄧稼先傳》。
她傷感地對我說:“我為什麼用那麼多時間、那麼多精力來寫他的傳記,因為我一定要弄清楚,28年他都做了哪些事?由於勞累和輻射,他那麼早就離開人世,我要把他該留下而沒有留下的東西寫出來。我們從結婚那一天就彼此託付。我對他理解,對他支援,可是我要知道他乾的是什麼事情。他生前沒有跟我說他具體做什麼,他不在了,我要把這件事情搞清楚。
“愛情的最高境界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援,這一點很重要。我們這一輩人中的大多數人都是這麼認為的。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困難的時候,有種力量,什麼坎兒都能過去!”
許鹿希說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援其實做起來比較難,因為在她的一生中,理解和支援更多是單方面的。
為了更多地瞭解鄧稼先在28年間的工作和生活,許鹿希在老邁之年踏上了艱難的採訪之路。春夏秋冬,不曾停止。從她的採訪中我們回首那已經久遠的往事,再聽那難忘的故事。
第十三章 “兩彈”解密 為什麼選擇了鄧稼先(2)
錢三強披露為什麼選擇了鄧稼先
雖然是建國初期,但是那時候的中科院也是人才濟濟。有一個問題始終在許鹿希的腦海中縈繞,為什麼選調鄧稼先去研製原子彈?
鄧稼先去世後的1988年9月20日,許鹿希與錢三強通電話時,曾問及當時為何選鄧稼先去研製原子彈。錢三強說,當時有如下幾點考慮:“此人要專業對口,核物理專業,有相當的專業水平和科研能力,但名氣又不能太大,以便和蘇聯專家相處;曾出國留學,瞭解海外情況,會與洋人打交道,懂英文,也要懂俄文;政治條件好,覺悟高,組織紀律性強。他來原子能所之後,曾擔任中科院數理化學部的副學術秘書。”中科院黨委書記張勁夫推薦他時說,人非常好,品質很好,很少說話,每天上班背個布包放書,步行上班。就這樣,有關領導最終選定了“娃娃博士”鄧稼先。“娃娃博士”源自吳有訓、錢三強等老一輩科學家對他的稱呼。1950年,年僅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普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我在採訪許鹿希的時間裡,曾經多次聽到許鹿希對錢三強先生的讚譽。
我想,這的確是位不平凡的女性。因為錢三強先生的推薦,就讓這個剛剛30歲的女性從此與自己的丈夫分別那麼久,這其中的難處,只有她自己知道。
我問許鹿希:提到錢三強先生,您的感情是否非常複雜?
許鹿希說:“非常感謝他,感謝他選擇了鄧稼先。只有這樣,鄧稼先才能實現他的報國之志。”
錢三強領導的研究所“滿門忠烈”。
錢三強原名錢秉穹。小時候,錢秉穹家住北京琉璃廠,在父親錢玄同任教的孔德學校就讀。錢玄同是“五四”反帝、愛國新文化運動的一員猛將。由蔡元培創辦的孔德學校當時在北京很有名氣,最早實行10年一貫制教育。在學校學習期間錢秉穹體格健壯,被送外號“三強”。後來“三強”這個名字被他的父親錢玄同知道了,他突發奇想:既然我們提倡新文化,反對復古,主張中國文字朝著大眾化、平民化的方向發展,為何在為孩子起名的問題上看重形式?於是,錢玄同當即決定,給錢秉穹改名為“錢三強”,取意“德、智、體都進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