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得一些預防和自救的知識,同時勇敢地互助,是可以贏得時間,最大程度地減少傷亡的。大陸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和今年青海玉樹地震中分別出現的兩個救災小英雄林浩和西然義稀就是典型的例子。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擴大對“家”的概念,每分每秒都去挑戰安全界限
我們自小時候起,就活在“外在世界與陌生人是危險”的警告之中,因為我們都有正在看社會新聞、正在擔心受怕的父母與老師;於是我們長得越大,身上的枷鎖越多,身外的圍牆越高,這些危險的警告讓我們不敢成為真正的自己,不敢出門去旅行,不敢去冒險,甚至當災害來的時候,還以為躲進屋裡、死守家園才是安全的,結果反而錯過了逃生的時機。
如果我們把“家”的概念從自己的居住地擴大到無處不是家,那麼我們就有了比別人更大的生存版圖──我喜歡奧修在《勇氣》裡開宗明義說的幾句話:“別說是不確定,叫它‘驚奇’;別說是不安全,叫它‘自由’;隨時隨地處於不確定之中就是勇敢,隨時隨地保持在不確定之中就叫信任,在完全的自由當中,一切的可能都是敞開的,沒有什麼是固定的,保持警覺,你沒有別條路可走”。於是所有的“風險”都轉成了“冒險”,前者有趨吉避凶的功能,但難免有恐懼與保守的負情緒,後者則把被動化為主動的態勢,可變性與機動性都遠大過前者。
我自己也是從一堆“安全線與安全網”的框架中,不斷挑戰權威的底線、不放棄任何一次叛逆的機會。於是我發現,在安全界線之外的世界沒有想象中那麼危險,安全線內的世界往往很快就人事全非。例如,當初母親希望我去考師範大學以確保我未來有鐵飯碗,還好我抵死不從,現在許多師範大學的學生面臨了失業的焦慮;當初我決定離開廣告公司自己出來接案子,老闆與同事力勸我“外面的環境不穩定,個人工作室會很辛苦”,現在連這家廣告公司都不在了,當初勸我的同事也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