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在眉睫”。德國隨時有可能以武裝力量摧毀波蘭。德國年輕的副元首已經提供了一套完整且完全可行的計劃。而德國武裝力量已經在命令下開始動員。
齊亞諾並不想要戰爭,或者說在義大利完成戰爭動員前並不想要戰爭。在齊亞諾看來義大利至少還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完成戰爭準備。而德國為了擁有足以與英國皇家艦隊相抗衡的海軍需要的時間應該更長。他想不明白為什麼德國這麼快便準備向得到英法獨立保證的波蘭動手。
希特勒肯定瘋了,整個德國都已經瘋了。這是齊亞諾得出的最後結論。
波蘭位於歐洲大陸東部,東接蘇聯,西鄰德國。對德國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佔領了波蘭就可以消除進攻法國的後顧之憂,有可以將波蘭作為將來入侵蘇聯的軍事集結地和出發基地。更何況波蘭的化學,機器,造船工業都相當發達,如果將這一切納入德國手中,將使德國的戰爭潛力進一步加大。更何況從魏瑪共和國時期,波蘭的存在就是讓德國難以接受的。它的存在迫使德國分成兩塊。“十萬德軍之父”馮·西克特將軍曾說過:波蘭的存在讓人無法忍受,與德國最基本的生存條件格格不入。波蘭必須從地球上消失,也即將消失……
以上就是任海濟鼓動希特勒對波蘭動用武力的說詞。他不僅解釋了佔領波蘭對德**事力量發展的好處,也暗示了整個德意志都在期待著波蘭消失的那一刻。他用這種看似“高尚”,“大義凜然”的說法來掩飾自己內心真正的目的。
希特勒向波蘭提出了割讓但澤和解決“迴廊”問題的要求。但波蘭政府堅決拒絕了德國的無理要求,並向盟友英法求援。
惱羞成怒的希特勒瘋狂叫囂著將用武力徹底摧毀波蘭。但這一次他的威脅失效了。波蘭不像奧地利有著為數眾多的納粹黨徒,歷史上數次被沙俄,普魯士,奧地利瓜分後波蘭人民有著極強的民族獨立意識。波蘭也不像捷克斯洛伐克這樣一個小國,他的陸軍規模僅次於蘇聯與法國。更重要的是張伯倫已下定決心,不再妥協。為了大英帝國的聲譽,也為了自己的名譽。
為了使自己的行為得到支援,也為了德國在歐洲大陸不再“孤軍奮戰”。5月德國與義大利簽署了著名的“鋼鐵盟約”。從此德國與義大利就緊緊綁在一個戰車上了。在簽署“鋼鐵盟約”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插曲。原本日本也想參與到其中,但德國副元首冰冷的表情以及所提出的苛刻條件讓日本難以接受,因此這份即將將整個歐洲大陸捲入戰爭的盟約中沒有出現日本的名字。
6月,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制定了陸軍對波蘭進行軍事行動的計劃。他將軍隊分成兩個集團軍群。
南方集團軍群由隆德施泰特指揮,目標直指波蘭首都華沙。其中由賴歇瑙指揮的第十集團軍任務最重,他們的主力是赫普納帶領的第十一裝甲軍。他們必須在第一時間越過奧德河,隨後在羅茲與克拉科夫之間波軍防線縫隙處形成突破,並與向羅茲方向推進的第八集團軍匯合。
北方集團軍群則是由博克率領。其中屈希勒的第三集團軍將在第四集團軍的掩護下向東越過布格河實施縱深迂迴。而第四集團軍的尖刀便是古德里安和他的第十九裝甲軍。
這個計劃便是日後的“白色方案”。雖然很多人認為之後的波蘭戰役是德國閃電戰的處子秀,但在任海濟看來這個計劃只是傳統的兩翼突破後的合圍而已。
“你說:那支部隊要安排在第十與第十四集團軍之間?”布勞希奇瞪大了眼看了任海濟數秒,隨後立刻低下頭看著地圖,嘴中小聲說著,“第十……第十四……中間……”布勞希奇的手在地圖上畫了半天,他再次抬頭望向站在自己面前的任海濟,“你真的確定要這麼做嗎?”
“當然,我的總司令閣下。”任海濟的臉上帶著微笑,隨後手指在地圖上輕輕劃過,同時解釋到;“他們還太年輕。他們是希望,是未來。他們不可能永遠躲在保護中。他們雖然總有一天必須面對危險,但我不希望他們第一次面對的危險太過殘酷。所以我認為這個位置是最適合的。他們的兩側有兩個值得信賴的人在守護,這樣我很放心。”
布勞希奇微微眯起眼,心中暗道:“什麼叫不可能永遠躲在保護中?你這麼做不就是在保護他們嗎?雖然早知道你護短,可這護得也太厲害了。躲在賴歇瑙與李斯特中間。運氣好還能跟著兩人中的一個進入華沙。”雖然心中在誹謗,布勞希奇還是答應了任海濟的要求。在布勞希奇看來,只要這個年輕的德國副元首安於躲在兩人之間,別做什麼傻事,他也樂意做個順水人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