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第2/4 頁)
樣著名,交戰雙方的實力也相差甚遠,甚至連發生地點都沒有詳細記錄。不過就是這場結局早已註定的小規模坦克戰,卻讓交戰雙方印象深刻。
毋庸置疑,喬格·漢斯·萊茵哈特是名優秀的裝甲指揮官。從波蘭戰役開始,他就一直指揮著裝甲部隊在戰場上馳騁。現在在整個“巴巴羅薩計劃”中,他和他的第41裝甲軍是赫普納這把利刃的刀尖,專門負責在蘇軍防線上扎出個窟窿。與曼施坦因那只有1個正規裝甲師的第56裝甲軍相比,萊茵哈特的第41裝甲軍無論是戰鬥力還是突破能力都在對方之上。
第41裝甲軍有2個正規裝甲師與一個摩托化步兵師組成。每個裝甲師由150輛坦克組成,每個裝甲營的指揮車均由“虎式”坦克擔任,成員清一色為2型坦克。不過也正是“虎式”坦克這種油老虎,讓原本應當衝在最前面的第41裝甲軍反而落後了。
蘇軍第3、第12機械化軍中的t26根本不是德軍2型坦克的對手,當蘇軍擁有的坦克數與德軍相差無幾的時候,蘇軍英勇的反擊只能算是盲目的送死。更何況蘇軍根本不懂得該如何使用坦克,也不懂坦克與步兵間的配合,更別提空軍與火炮支援了。於是蘇軍第3、第12機械化軍中的坦克一到達戰場,便一線拉開,像蠻牛一樣猛衝。似乎光靠他們自己便能徹底解決面前的德軍。
萊茵哈特根本不需要讓2型坦克或“虎式”出動,光是埋伏在戰場上的反坦克炮就足以對付蘇軍坦克。
衝在最前方,沒有步兵支援的t26在德軍反坦克的穿甲彈射擊下,一輛輛變成了燃燒的火球,明亮的火焰照亮了立陶宛肥沃的牧場。不過德軍的單方面屠殺很快隨著蘇軍新型坦克加入戰鬥而被迫停了下來。
這種坦克的炮塔與車體外形與t26很像,但體積至少是後者的兩倍。車體一側6組負重輪與寬闊的履帶讓它在戰場上快速馳騁。大型炮塔上,那門大口徑的火炮讓德軍的37mm反坦克炮相形見絀。
見到這群突然出現在戰場上的龐然大物,德軍反坦克炮立刻掉頭一陣猛射,可只聽見穿甲彈擊中坦克的“噹噹”聲,卻不見一輛坦克因受損而停下。
萊茵哈特遭遇到蘇聯人專為對付“虎式”而改良的kv1型坦克。
40年法國戰役結束後蘇聯使節團出訪德國。在德國坦克工廠的空地上“意外”見到了任海濟宣稱為失敗作品的3型與4型坦克。對於一向喜歡重灌甲,大口徑火炮的蘇聯人來說,他們立刻將攻防能力最強的“虎式”定為假象敵。(這點從之後的su27和“現代”級驅逐艦的設計中就能看的出來。硬生生比同時代的飛機、驅逐艦大上一圈。)
使節團真正領導人科京在返回蘇聯後提交了一份重要報告。在報告中科京詳細分析了“虎式”坦克的攻擊力與防禦力,並認為現在蘇聯沒有任何型號的坦克能與之一戰。不過他又補充到kv系坦克只需要稍作改良就能勝任與“虎式”交戰的任務,蘇聯坦克工廠無需大幅改變生產線便能在短時間內開始大量生產。
科京的報告讓蘇軍各高層指揮官大吃一驚。所有人都能想象一旦在戰場上遭遇德軍“虎式”坦克,蘇聯紅軍將遭遇何種困境。於是幾乎所有人一致透過了科金的改良方案,並加大kv系新坦克的產量。
之所以說“幾乎所有人”,是因為那個時候還是基輔特別軍區司令的朱可夫更傾向於由哈爾科夫坦克工廠設計師科什金提出的t34改良方案。不過因為t34的改良方案雖然增加了火炮口徑,但在車體正面裝甲防護上比kv1的改良方案要差。如果想要繼續增加裝甲厚度,則必須重新設計t34的底盤,底盤一動車體上所有裝備都會改變。在t34還未取得實戰資料的當時,這等同於重新設計一輛坦克。儘管科什金一再保證,自己只需要幾天時間便能搞定一切問題,他的設計方案依然被否決了。
全新的kv系坦克裝有一門85mm口徑的火炮,車體正面裝甲達100mm。火力與裝甲幾乎都與“虎式”持平。當然那57噸的體重也讓它的速度與“虎式”持平。最大公路時速32km,越野時速不超過15km。讓全新的kv1/85只能跟在t26身後,最後一個投入戰鬥。
kv1/85的防禦力極為優秀,即便是身為德軍主力的2型坦克那門75mm火炮,只要在600米距離外便無法擊穿其正面裝甲。在“虎式”坦克到達前,他們只能用老辦法來對抗kv1/85。沒錯,德軍又將萬能的88mm高射炮給拖了出來。同時萊茵哈特下令兩個裝甲師快速從兩側突擊,合圍這些戰場上的大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